“孩子上课总走神、坐不住,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刚刷到ADHD的症状清淡,越看越觉得我家娃全中!”近年来,随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相关话题在网上的走红,“一股ADHD自诊热”也悄然兴起。



不少家长仅凭短视频科普、网络测试题,就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甚至盲目尝试“矫正训练”。但这种“自行诊断”的做法不仅不靠谱,更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一、自行确诊ADHD:三大误区,风险重重

家长们急于找到孩子行为问题背后原因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ADHD诊诊断是严谨的医学过程,而不是仅凭网络给出的几条症状表现就下结论:

1、误把儿童天性当病症

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本就是随着年增长而延长的过程。

  • 3-6岁专注时长越10-15分钟
  • 小学低年级学生约15+20分钟
  • 高年级可达25-30分钟。

很多家长将孩子“坐不住、爱打闹”的天性,等同于ADHD的多动症状,把偶尔走神、粗心大意误判为注意缺陷。这种对儿童发展规律的不了解,容易给孩子贴上不必要的“病理标签”。


2、忽视症状背后的其他原因

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未必是ADHD。睡眠不足、营养不均衡、学习压力过大、亲子关系紧张等,都可能导致类似表现;此外,听力/视力障碍、焦虑症、孤独谱系障碍等其他心理或生理问题,都可能引发行为异常,家长们自行诊断会忽略潜在的问题,延误真正的干预时机。


3、标签化伤害比误诊更可怕

一旦家长给孩子贴上多动症标签,可能会不自觉的用“病人”的眼光看待孩子,对孩子的行为过度关注或者批评指责,这种负面期待会传递给孩子,导致产生“我不行”“我有病”的自卑心理,甚至破罐子破摔,加剧孩子的行为问题

有研究显示,ADHD标签的儿童,社交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会显著下降。





二、科学判断ADHD须满足的三个条件

1、专业人员评估

确诊ADHD的核心前提是专业人员的介入,家长、老师或是网上测评都不靠谱。合格的评估者包括有儿童精神科医生、发育行为儿科医生、临床心理师等,需要具备相关的执业证书和ADHD评估经验


2、症状须符合持久性、跨场景、影响大

参考国际权威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ADHD的症状需满足这些要求:

  • 持续时间: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不是偶尔发作
  • 跨场景存在:在学校、家庭、社交等2个以上场景均有表现,而非单一某一环境里,
  • 功能影响:症状显著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下滑、无法完成作业等)社交(难以和同伴相处)或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且与同龄儿童的发育水平不符。


3、全面排查,排除其他问题

专业诊断不会“一锤定音”,而是通过多维度评估确认:

  • 信息收集: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在家里、学校里的行为表现,成长史、家庭环境,甚至包括妈妈的孕期情况等
  • 直接观察:诊室里直接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
  • 工具测评:结合注意力测试、智力评估、情绪量表等工具,排除智力障碍、情绪问题等诱因
  • 最终判断:综合以上所有信息,对照诊断表现,给出明确结论。



三、ADHD典型表现,看持续性而非偶然性

ADHD主要分为注意缺陷型多动冲动型混合型这三类,典型表现需结合6个月以上、跨场景两个关键前提:

1、注意缺陷型的核心表现

这类孩子的核心问题是难以集中注意力,而非多动:

  • 做事粗心:写作业、考试时频繁因马虎出错,忽略细节
  • 注意力易分散:听课、看书时难以持久专注,容易被窗外声音、同学小动作等无关刺激吸引
  • 听而不闻:在于别人交谈时米很长显得没在听的状态,甚至忘记他人交代的事情
  • 任务拖延:难以按要求完成作业、家务等,容易半途而废,或需要家长反复催促
  • 组织能力差:书包、书桌杂乱无章,时间管理能力弱,经常忘记带课本、文具等必需品


2、冲动多动的核心表现

这类孩子的核心问题是活动过多、冲动任性:

  • 多动:手脚不停、在座位上难以安静坐立,经常扭动身体、擅自离开座位,在课堂上跑来跑去,爬上爬下,或者在需要安静的场合过度活跃
  • 难以安静活动:无法耐心进行拼图、看书等静态休闲活动,总是忙忙碌碌,像停不下来的小马达
  • 冲动:说话不假思索、频繁打断别人的话,抢答问题、做事缺乏思考,不老琳后果;排队时难以耐心的等待,容易插队,催促他人


3、混合型 兼具以上两种

大多数ADHD的孩子属于此类,既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又有明显的多动冲动表现。比如上课既走神发呆,又爱说小话。





四、家长理性看待、科学干预

面对孩子的行为异常,家长最该做的不是自行诊断,而是细心观察+专业求助

1、先观察,别急着焦虑:记录孩子的行为表现(在哪里出现、多长时间、影响程度),避免因偶尔一次的问题过度紧张;

2、先排查,再就医:优先排查孩子的睡眠、营养、学习压力等常见因素,若调整后仍然无改善,再考虑寻求专业帮助

3、选对机构,不盲目:选择正规医院的儿童精神科、发育行为科或是专业的儿童心理机构,避免轻信网红诊所的治疗偏方。

4、接纳孩子,不标签:无论是否确诊,都应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用鼓励代替批评,用耐心陪伴代替强制约束。



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都是不同的,好动、走神、未必都是“病”,更可能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ADHD的诊断需要科学的严谨性,而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理性和包容。拒绝网络自诊,相信专业的力量,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在适合自己的轨道上健康成长。




来源: 成都西南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