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领域,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正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重塑交通运输体系,让出行更高效、服务更便捷。这一转型已成为建设交通强国的关键抓手,从顶层规划逐步走向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新技术与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财政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的通知明确提出,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新技术与交通基础设施深度融合,集中攻克智能建造、智能航运等领域技术。天津港智能化集装箱码头的自主研发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凭借“5G+北斗”融合定位技术,实现毫秒级响应和厘米级定位,工作效率较人工码头提升20%以上;朔黄铁路无人驾驶重载列车通过数字化仿真、智能化驾驶等六项核心技术,实现平均时速提升、能耗降低,每年可节省人力成本1200万元,多项技术填补行业空白。


在路网建设中,数字化转型正实现“智慧扩容”与高效管控。我国20个公路水路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区域,示范通道总里程超6万公里,基本覆盖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已完成500余公里干线通道智慧扩容,使通行效率提升20%左右、应急响应效率提升30%左右。广东“粤通行”平台背后的智慧中枢,融合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实时分析海量交通数据,为车主提供路径规划、救援定位等服务,让高速救援响应效率提升约40%;粤港澳大湾区骨干高速公路网智慧管控平台能自动生成拥堵处置预案,保障海量车流有序运转。

水路运输的数字化转型同样成效显著。京杭大运河浙江段的“浙闸通”智慧船闸系统,彻底改变传统过闸模式,船户通过手机即可一次性完成多座船闸申报,实现“闸等船”的绿波通行。这一系统使船舶平均待闸时间缩短80%,运输时长从26小时压缩至10小时,累计降低物流成本3亿元,如今浙江16座营运船闸99%的过闸船舶都通过该平台办理业务。


数字化转型更让公众出行体验持续升级。铁路12306系统2024年春运日最高售票量达2091.6万张,90.9%的旅客通过线上购票,同车接续、在线选座等功能不断优化。支付宝“AI 出行助手”覆盖八大出行场景6亿用户,提供一站式智能服务;滴滴推出的老年版小程序,以大字体、一键叫车等设计,破解老年群体出行难题。这些变化让“刷码出行”“精准服务”成为常态,数字红利惠及更广泛人群。

打破数据孤岛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突破点。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发的综合客运大数据系统,汇集公路、铁路、水运、民航多领域数据,通过手机信令数据打通数据壁垒,为行业决策提供支撑。交通数据与物流、能源等领域数据的融合,正催生智慧物流、共享出行等新模式,推动设施管理、运输服务、治理能力全链条协同,释放跨行业融合的巨大价值。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未来公共交通将实现更智能的调度、更精准的服务,让数字交通真正成为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撑。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 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 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 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社、光明网、中国网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