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民用大飞机的道路,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探索之路。它既不是简单的技术挑战,也不是单一产品的研发过程,而是一项牵动国家战略、产业基础、国际规则和人才体系的系统工程。从立项、设计、试飞,到适航认证、商业运营,每一步都意味着一个全新的高度与能力的形成。正是在一次次突破与坚持中,中国民机逐步成长,从一片空白走向广阔蓝天。

C909是这一段历程的开端。作为中国首款按照国际适航标准取得型号合格证并投入商业运营的喷气式支线客机,它的成功不仅意味着中国“造出来了飞机”,更意味着中国真正走入了全球民机行业的主流体系之中。C909在研制过程中,中国首次系统建立了涵盖设计研发、供应链组织、试验验证、适航审查、运行保障、维修支持在内的现代民机全链条能力。该体系的形成,为日后更大型、更复杂的机型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工程框架。

陈肖/摄

C909的意义在于让中国民机实现了“从0到1”。它证明中国能够自主完成研发,也能够完成适航验证,更能够将产品真正交付市场、稳定运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民航领域的工程师队伍、飞行试验队伍、审定工作体系、保障运行体系逐步成熟,中国民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雏形由此确立,这是一种根基性的能力积累。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中国将目光投向了更高的目标——自主研制能够承担国内和国际主干线航班的干线客机。于是,C919应运而生。选择150座级单通道干线客机这一型号级别,意味着中国直接进入全球最核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领域。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决策,更是一项战略选择。波音737和空客A320长期垄断这一机型市场,它们背后不仅是技术优势,更是完整的运营生态、产业惯性和国际网络。中国要在这一体系中取得一席之地,需要的不是一架飞机,而是一整套能力。

C919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作为中国首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从最初方案论证、设计研制,到样机总装、试飞试验、适航审查,再到商业航线运营,整个过程历时十余年,经历了上百项重大试验科目和数万小时试飞验证,最终在2022年取得型号合格证,并于2023年顺利完成首次商业飞行。从此,中国民机正式进入干线客运市场。

印有“全球首架”标识的C919 孙综誉/摄

C919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安全性、经济性和舒适性。其客舱宽度优于同级机型,乘坐体验更为舒适;机翼采用超临界翼型设计,提升了巡航效率;航电和飞控系统实现了智能化集成,大幅降低飞行员操作负荷;发动机和多项关键系统具备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的适配能力,符合未来绿色航空发展方向。这些特点,使C919不仅能飞起来,而且能飞得好、飞得稳、飞得经济。

随着规模化交付推进,C919的运行网络正在不断扩大。截至2025年9月,它已在多条主干航线上稳定运行,通航区域覆盖全国多个省区,累计运送旅客数量不断提升,运营表现优于预期,航空公司和旅客的体验反馈均呈现良性趋势。它已不仅是国产飞机的象征,更在以真实市场表现建立信誉和信心。

孙综誉/摄

国产大飞机的意义,从来不只是一型飞机的成功。它所代表的,是国家工业体系的综合能力,是航空制造业自主可控的战略安全,是高端人才持续成长的创新土壤,是推动新材料、智能制造、数字工程、先进动力、航空电子等众多产业领域协同发展的牵引力量。一个国家能否制造大飞机,背后体现的是“国家能不能建、能不能守、能不能走得远”的战略基础。

如今,C909已经成熟地在中小城市与区域网络中飞行,C919已经在我国主干航线稳定运营,更大型的CR929宽体远程客机也正在推进。国产民机梯队体系正在形成,从区域到干线,从国内到国际,未来面向全球市场,中国民机正在迈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一条注定需要坚持与时间的路。但在这条路上,我们已经走出了最难、最关键的前半程。中国民机从愿景到现实,正在由蓝天写下答案。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中国航空学会
审核:王亚男,编审《航空知识》主编 中国科协航空科学技术文化首席传播专家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