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09,是中国在民用航空工业发展史上迈出的关键一步。作为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适航标准自主研发的中短程涡扇支线客机,C909不仅是一型飞机,更是中国民机从“研制成功”到“商业成功”的首次探索与重要突破。
C909由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制,设计座级78至97座,航程覆盖2225至370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为43.5吨,最大升限达11887米。作为一款定位于支线市场的机型,它兼具经济性、适应性与灵活性,可胜任区域航线、干线补充运营以及特殊地理环境下的飞行任务。
然而,真正让C909具有历史意义的,并不是它的参数,而是它在研制与适航认证阶段所经历的每一步——这些过程,构成了中国民机技术体系从无到有、从薄弱到成熟的真实路径。

陈肖/摄
在适航认证方面,C909严格遵循中国民用航空局和美国联邦航空局等国际机构的标准体系,完成了一系列覆盖结构、动力、操控、航电、可靠性、极端环境以及运行保障能力的系统性试验。这既是对飞机本身的验证,也构成了中国航空工业适航能力体系的初次成型。
例如,在寒冷条件下,飞机必须具备可靠的发动机启动能力和油路供给稳定性。2010年1月,C909在呼伦贝尔东山国际机场完成高寒地区地面与飞行试验,验证了燃油系统、发动机启动性能以及航电系统的低温可靠性。紧接着,在海南三亚完成高温高湿试飞,确保其能够应对南方沿海和热带地区运行环境。
其中,最为关键的成果之一,是2010年6月完成的全机2.5G极限载荷静力试验。该试验不仅验证了C909机体结构强度的安全裕度,更意味着中国掌握了大型客机结构强度验证的核心技术。此前,这项能力长期被视为大型航空工业实力的象征。
在后续的审定试飞阶段,C909迎来了一系列体现飞行包线极限能力的高难度科目。2018年3月,在冰岛凯夫拉维克机场,C909完成大侧风试飞,真正掌握了大型客机抗侧风核心技术。高侧风起降能力,是民机能否在世界范围内稳定运行的重要指标,它关系到机场适应性与航线覆盖能力。试飞的成功,表明国产民机具备了与国际主流机型对标的飞行品质。

2018年3月,C909在冰岛凯夫拉维克机场进行大侧风试飞。陈肖/摄
为了获得更全面的适航数据,试飞团队还前往新疆吐鲁番进行高温试飞,赴揭阳验证高湿运行能力,并在稻城亚丁机场完成最大起降高度扩展试飞——那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海拔4411米,飞行环境极为严苛。能够在此安全起降,意味着飞机在气压稀薄、发动机推力衰减等环境下仍可保障安全,充分展示了C909在高高原应用中的优势。
除此之外,C909还通过了载人跨海飞行验证,并在2025年完成国产制动系统验证,进一步向关键系统自主可控迈进。这些成果不仅支撑了C909走上商业航线,更为中国后续型号的研制积累了宝贵经验,包括大型单通道客机C919以及正在推进中的CR929宽体客机。
作为支线客机,C909尤其强调对不同机场条件的适应能力。其起飞和着陆距离控制优秀,可在约1800米跑道顺利运行,使其能够覆盖全球超过80%的支线机场。这意味着航空公司能够以更灵活的航线网络接入更多中小城市,促进区域航空发展与城市群间的便捷联系。
在客舱体验方面,C909客舱宽度优于同级机型,座椅排距和舱内布局均经过优化。无论是78座混合布局,还是90至97座高密度布局,都能兼顾旅客舒适性与航司运营需求。可以说,C909不仅是一架“能飞”的飞机,更是一架“好飞、好开、好坐”的飞机。
更具前瞻意义的是,C909已具备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的适配能力,可实现50%混合燃料正常飞行,碳排放较同类机型降低约12%。这意味着国产民机正在与全球绿色航空发展趋势同步,具备了未来运行的环境竞争能力。
C909研制历程之所以意义深远,在于它使中国真正获得了民机研发、试验、适航、生产、运行、维护全链条能力。这条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长期积累与体系建设。C909让中国民机首次具备了可以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形成品牌的现实基础。
它是中国民机跨向世界的第一步。
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大型客机C919已经投入商业运营,未来CR929宽体客机也在持续推进。如果说C919代表着中国民机能力“站起来、走出去”,那么C909则是那一次决定性的“乘风第一击”。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中国航空学会
审核:王亚男,编审《航空知识》主编 中国科协航空科学技术文化首席传播专家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