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机的发展道路上,C909(原名ARJ21)不仅是一款喷气式支线客机,更是中国民机体系逐步完善、能力逐步成熟的重要起点。从最初的单一型号到如今形成系列化发展的多用途机型家族,C909展现了中国商用飞机在产品规划、技术积累与市场拓展方面的战略思维与实践成果。

早在立项论证阶段,研发团队便确立了系列化发展的总体思路。这种规划并非简单地“一个机型延伸多个版本”,而是系统性的顶层设计。针对不同运行环境、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分门别类的型号预留与模块化技术路径布局,使关键技术得以在持续迭代中不断成熟,生产体系得以在不同批次中逐步优化。这种做法不仅提升了我国在相关关键技术上的自主掌握能力,也为后续型号的快速推出创造了条件。

因此,当C909基本型顺利投入市场运营后,其衍生型号便能够较快进入验证、研制与投用阶段,形成了从客机到公务机、货机、医疗机、应急救援机等多型并行的格局。这种“组合拳”式的发展路径,既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用户与运行场景的差异化需求,也能够通过扩大产量规模、提升型号系列覆盖能力来有效摊薄研发成本,实现项目内部资源的协同与共享。

与此同时,C909本身的性能也在不断优化。自取得适航证以来,整机减重已达900千克,气动减阻提升约10%,航程增加20%。未来,该机型的机身表面还将覆盖一层新型纳米低阻表皮涂层,可进一步降低空气阻力,预计油耗还将下降5.5%。这些优化背后,是中国民机在材料、结构、气动设计及制造工艺方面持续攻关与技术积累的结果,体现了持续改进、不断升级的研发理念。

多型号系列化发展的成果,是C909从“商用客机”向“空中系统平台”拓展的直接体现。例如,C909公务机将机舱打造成空中会议与商务空间,设置会议区、洽谈位及休息间,兼顾办公与起居,满足高端商务航空需求。而C909货机则通过大开口货舱门等结构改装,能够在西部和北方地区支线货运市场中发挥高效灵活的优势。

rId4

C909公务机

在应急救援领域,C909应急指挥机的外观尤为醒目——机身上部密布的多种天线,使其具备强大的通信与信息中继能力,可在灾害救援、应急指挥等大型行动中担任“空中指挥中心”,实现跨区域现场调度。

rId5

C909应急指挥机

而C909医疗机则相当于一所可以起飞的“空中医院”。其具备快速响应能力、较长航程覆盖及机舱内医疗救治支持系统。2025年9月,C909医疗机由上海飞抵新疆开展远程诊疗服务,中央媒体对其投入使用进行了报道,表明这一改型机在国家应急救援及医疗体系完善中具有现实意义。

rId6

C909医疗机

推动这些衍生型号不断拓展的,是总设计师陈勇及研发团队持续探索、持续优化的坚持。陈勇曾回忆,从2015年至今,团队围绕减重、减阻、适应性拓展等方向实施了数千项优化。“传统手段能想到的,我们几乎都用到了;用完之后,还要继续往前走。”这种不满足于“能用”、而是努力做到“更优”的研发态度,是国产民机不断积累与突破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公务机中增加辅助燃油系统,使其航程提升70%,达到6000公里;在货机改型中,为安装大开口货舱门而重新完成结构载荷测试;在森林灭火机项目中,则需要根据作业需求改进投放装置与低速操控性能;在正在研究的海上搜救机与极地科考机中,飞机需要能够适应海风盐雾、极寒等极端环境。这些需求迥异、工况复杂的任务,对飞机结构、动力、航电、操控、适航验证提出了更高、更宽、更难的要求。

但正是这些难度,塑造了C909作为“体系能力奠基者”的价值。每一个改型,都是一次技术验证;每一次验证,都是工程能力的增长;而每一次增长,都是中国民机向更高目标迈进的脚步。

2025南昌飞行大会,C909与C919共同进行飞行表演。郑逸泽/摄

C909的原名ARJ21,寓意“面向21世纪的先进涡扇支线飞机”。从基本型到系列化布局,从单机运营到体系能力建设,它为中国民机的发展搭建了重要的实践基础、人才基础与技术基础。也正因为有C909“先行一步”,后续的大型客机C919才能更快走上成熟运行的道路,更大型、更先进的CR929也才能在体系的支撑下不断向前推进。

当系列能力逐渐完整,当产业链能力不断深化,当适航体系、保障体系和运行体系日趋成熟,中国在世界民用航空格局中形成新的力量,已不再是设想,而是清晰可见的未来。

随着更高水平自主能力的持续提升,中国在全球大型民机产业格局中,正在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极。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中国航空学会
审核:王亚男,编审《航空知识》主编 中国科协航空科学技术文化首席传播专家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