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民用飞机的研制历程中,安全始终是最核心的追求。从最初的地面试验,到研制批次飞机的制造,再到最终的试飞,每一个环节都关乎一型飞机能否翱翔蓝天,能否真正投入航线运营。尤其是在试飞阶段,研发团队要面对的,是无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而正是在一次次探索与突破之中,中国民机逐渐积累起走向世界的底气。
按照行业惯例,试飞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科研试飞,也叫工程试飞,通常由制造商主导,重点在于验证飞机的设计指标。第二个阶段是审定试飞,严格依据审定试飞大纲执行,所有数据都必须报送民航管理部门审核,最终由其决定飞机是否具备适航资格,能否获得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和单机合格证。业内人士常将这一阶段称为“取证试飞”。试飞并非简单的飞行展示,而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一次实验、每一组数据,都是通往安全与可靠的基石,而最终的测试结果,则直接决定了这型飞机的未来命运。

方兴鸿/摄
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干线客机,C909经历了极为严格的试验与试飞过程。它不仅需要完成静力试验、颤振试验、自然结冰试验和高温高湿试验,还要验证航电系统、动力装置、起落架等分系统的性能。同时,各种复杂环境下的飞行测试也不可或缺,比如大侧风试飞、高原试飞等。在所有这些考验中,失速与结冰是最关键、也是最具风险的挑战。失速是指当飞机迎角过大时,气流发生分离,升力骤然下降,极易导致飞行事故。纵观全球民航史,因失速酿成的灾难不胜枚举。为此,C909研发团队累计进行了8200次失速试飞,不断优化控制律设计,以彻底杜绝隐患。同时,他们还设计了高可靠性的失速警告与保护系统,一旦飞机接近失速临界点,系统会自动介入,强制推杆,帮助飞机迅速恢复稳定状态。这不仅是对飞行员的保护,更是对未来成千上万旅客生命的守护。正如C909总设计师陈勇所言,我们不仅要知道飞机在什么条件下会失速,更要确保飞行员即便操作失误,飞机也不会进入失速。这背后,是成千上万次计算与实验的积累,更是对极致安全的执着追求。

梁睿祺/摄
如果说失速是“看得见”的风险,那么结冰就是“看不见”的杀手。飞机在结冰环境中飞行时,冰霜会改变机翼的气动外形,破坏升力平衡,甚至导致飞机失控。国际上因结冰引发的空难不在少数。C909研发团队要面对的技术难点极为复杂:结冰场景繁多,防护模式多样,冰型差异巨大,临界判定困难,气象条件不可控,试飞风险极高。为了寻找合适的试飞环境,研发团队曾七次奔赴新疆,但最终还是决定跨越大洋,在加拿大五大湖区展开自然结冰试飞。2014年3月28日,C909飞赴加拿大温莎,拉开了中国民机研制史上第一次越洋“追云找冰”的序幕。4月8日,最具风险的操稳试飞顺利完成,飞机安全降落在温莎机场,历时四年的自然结冰试飞终于画上圆满句号。这一过程,不仅是对飞机性能的验证,更是中国航空人精益求精、敢于突破的精神写照。
“搞民机,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陈勇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艰辛与不易。每一项数据、每一次飞行,背后都是研发团队无数个昼夜的探索与付出。他们不仅要理解冰霜对气动力的干扰,还要针对全飞行阶段的不同工况,设计出全方位的保护与控制体系;他们不仅要在计算机仿真中推演,还要在真实天空中验证。每一次飞行都是一次冒险,每一次降落都是一次胜利。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安全的坚守,造就了C909在适航征程上的不断突破。从结冰到失速,从实验室到天空,中国民机人始终用行动诠释着“极致安全”的真正内涵。
民用飞机的研制,不仅是一项科学工程,更是一种国家意志的体现。C909的试飞历程,是中国民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缩影。它让世界看见,中国有能力,也有决心,在民机领域走出一条自主之路。当C909在蓝天中划过优雅的弧线,那背后凝结着的不只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几代航空人的梦想与坚守。为了极致安全,他们愿意千百次试飞,愿意跨越山海去追逐风雪,只为在航线上那一声稳稳的起飞。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中国航空学会
审核:王亚男,编审《航空知识》主编 中国科协航空科学技术文化首席传播专家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