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线飞机的市场从来都不容易。正如C909总设计师陈勇所言,在这个领域,全球不少老牌厂商都已经退出竞争。
加拿大庞巴迪放弃了喷气支线客机,日本的MRJ因迟迟无法通过适航认证而失败。如今,真正还在市场上活跃的同类机型,主要只剩巴西的E175和中国的C909。即便如此,C909已经取得了同类细分市场六成的份额。这一成绩来之不易,既说明了支线飞机的研发与运营之难,也凸显出其潜在的巨大市场价值。支线航空看似“小众”,却需要承担跑高原、上岛屿、进山沟的任务,航线环境复杂多变,恰恰考验着飞机的可靠性和适应性。能够在这样一个被认为“苦力活”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本身就是国产民机实力的重要注脚。
在中国民机的发展史上,C909无疑是意义非凡的一架飞机。它不仅是一款产品,更是我国航空工业真正走向市场、实现突破的“探路先锋”。

陈肖/摄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再次吹响了研制国产民机的号角。承担重任、担当先锋的,正是C909。航空工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国产民机不仅要在设计上确保安全,更要在市场层面得到认可。C909能够切入国际市场,并在国内航线上获得大规模应用,绝非偶然。早在立项之初,设计团队就有清晰的定位——这是一款能够适应中国西部高原复杂环境的喷气式支线客机。
我国幅员辽阔,东部有密集的高铁和航班网络,但在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交通条件则完全不同。高原、大漠、河流与山川构成天然屏障,陆路运输成本极高。以西北地区为例,城市多沿绿洲与河流分布,彼此间往往相距千里。航线需求增长稳定,但不会骤然暴增。这类点对点航线,往往呈现狭长的分布特点。对于大型干线客机而言,运力往往浪费;而C909这种百座以下的支线飞机,则能在保证运输便利的同时实现经济性,在新疆等地区尤其具有优势。这正是C909大显身手的应用场景。

梁睿祺/摄
在C909立项之前,中国从未独立研制过喷气式商用支线飞机。2003年,陈勇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调往上海,成为这款飞机的设计师。他回忆说,刚到上海时,曾有参与过运10项目的老前辈提醒他:“你要小心,你可能会死在这个项目里。”年轻的陈勇并未当真,但随着项目的推进,他才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商用飞机的研制,每一个安全环节都必须通过数据来量化验证,不能凭经验与直觉。对设计者来说,这是极为艰巨的挑战。
商用飞机的难点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产品本身极为复杂,技术门槛高;其二,市场竞争激烈,国际巨头早已占据大部分份额;其三,安全要求近乎苛刻,任何细节都不能出错。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C909团队坚持不懈地攻坚克难,最终实现了国产喷气支线飞机从无到有的突破。
九年时间,市场给出了答案。截至2025年9月,C909投入航线运营已满九年,交付数量达到169架,开通航线超过700条,累计运送旅客超过2573万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国产喷气支线客机从“0到1”的历史性跨越。它不仅验证了中国在喷气客机设计、制造和适航上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梁睿祺/摄
C909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款支线客机的范畴。它是中国商用飞机真正意义上的探路者。在此之前,我们缺乏喷气支线飞机的经验,也缺乏被市场检验的成功产品。C909的出现,让世界第一次看见中国喷气民机的商业化运营能力,也让国内航空公司第一次有了可以放心使用的国产选择。
更重要的是,C909不仅带动了产业链的整体成长,还培养了大批熟悉国际规则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这为后来C919等大型客机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更宏观的角度看,C909的商业成功,标志着中国民机产业真正迈出了符合国际惯例的第一步。
回望过去,C909走过的道路并不平坦。它诞生在质疑声中,成长于竞争之中,最终以坚实的成绩赢得尊重。它是“探路先锋”,更是中国民机从愿景飞向蓝天的重要起点。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中国航空学会
审核:王亚男,编审《航空知识》主编 中国科协航空科学技术文化首席传播专家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