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冬季,甲流来势汹汹,全国多地学校出现聚集性疫情,医院呼吸道门诊量激增。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显示,当前流感流行株中甲型 H3N2 占比超 97%,因人群免疫屏障较弱,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成为主要易感群体。

不少人混淆甲流与普通感冒,陷入防护误区,这份超全防控指南请务必收藏。
甲流绝非 “重感冒”,三者区别一眼分清>>>
- 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引起,以鼻塞、流涕等局部症状为主,发热多为低热;
- 而甲流 H3N2 的典型表现是 “突发高热 + 全身酸痛”,体温常达 39-40℃,伴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呼吸道症状反而较轻,病程可达两周,重症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
最关键的判断点:甲流全身症状比呼吸道症状更突出,若出现 “高烧不退 + 浑身酸痛”,需优先警惕甲流。
防控甲流,避开这四大误区>>>
误区一:接种疫苗后仍感染就无效。实则抗体需 2-4 周形成,且疫苗对重症的保护率远高于轻症,即使感染也能减轻症状。
误区二:依赖奥司他韦预防。该药是处方药,仅适用于高危人群短期预防,滥用易产生耐药性,健康人无需盲目服用。
误区三:室内熏醋能消毒。醋酸浓度远未达到消毒标准,还可能刺激呼吸道,正确做法是每日开窗通风 2-3 次,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高频接触表面。
误区四:硬扛不就医。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发病 72 小时内未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重症,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需立即就诊。

超全甲流防护指南,从日常到应急全覆盖>>>
*日常基础防护
1、疫苗接种优先:每年 10 月底前完成四价流感疫苗接种,重点人群包括 6 月龄 - 5 岁儿童、60 岁以上老人、医务人员、教师、慢性病患者等,接种后 2-4 周形成有效抗体,是最经济的防护手段。
2、个人卫生习惯:坚持七步洗手法,饭前便后、外出归来及时用洗手液或肥皂流动水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飞沫传播;减少用手触摸眼、口、鼻,降低感染风险。
3、环境清洁消毒:家庭每日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保持空气流通;高频接触表面(门把手、桌面、手机、遥控器)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1 次,毛巾、衣物定期暴晒消毒。
*重点场景防护
1、校园与托幼机构:儿童青少年避免共用水杯、餐具、毛巾,书包、文具定期清洁;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立即居家隔离,待热退 48 小时后再返校;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晨午检和缺勤登记,不隐瞒病情。
2、公共场所:流感高发期减少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商场、电影院、游乐场等),必要时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乘坐公共交通时全程规范戴口罩,与他人保持 1 米以上社交距离。
3、家庭防护:家中若有甲流患者,立即分房隔离,患者佩戴口罩,单独使用餐具、洗漱用品,避免交叉感染;在家属护理时做好防护,接触患者后及时洗手消毒。
*暴露后应急防护
1、密切接触者:与甲流患者近距离接触后,需居家健康监测 7 天,每日测量体温,观察是否出现发热、酸痛等症状;期间减少外出,避免接触老人、儿童等易感人群。
2、紧急预防措施:高危人群(如未接种疫苗的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密切接触后,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服用抗病毒药物预防,切勿自行用药;同时加强个人防护,每日消毒,增强免疫力。

家庭护理有妙招,助力快速康复>>>
需保证充足睡眠和水分摄入,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如粥、面条、蒸蛋等);高热时优先物理降温(温水擦拭额头、腋下、腹股沟),体温超 38.5℃可按年龄服用儿童专用退烧药,避免两种退烧药交替使用;居家期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促进身体恢复。
当前甲流疫情虽呈高发态势,但无需过度恐慌。只要做好科学防护、及时规避误区,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超过 3 天)、呼吸困难、剧烈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切勿硬扛延误病情,科学应对才能守护全家健康。
来源: 成都西南儿童医院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成都西南儿童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