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尤其是低氧、低温、强紫外线和高负氧离子含量等特点,高原低氧环境常被视为一种挑战。但科学研究表明,适度的低氧环境对人体健康具有益处,尤其是在慢性病的预防和康复方面有着独特作用。

适度高原有利健康促进的科学原理

       高原低氧环境是指海拔在1500米以上、氧气含量较低的自然环境。其显著特点是氧气含量较低,并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逐步降低,空气中的氧分压也随之下降,这种缺氧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会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

       吴天一院士指出,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具有“双刃剑”效应,一方面过度低氧(海拔3000米以上)可能导致对人体产生低氧损伤,易发生各类急慢性高原病,对健康不利;另一方面,适度的低氧环境(海拔1500米~2500米区间),缺氧程度适中,能够有效刺激人体产生低氧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生理功能活动,从而提高心、肺、血液功能,增强氧的利用能力,改善新陈代谢,往往给机体带来有益的效应,进而改善健康水平。因此,有专家提出适度高原有利健康,人类应主动去适应高原,最积极有效的方法就是运动锻炼。

高原低氧环境对慢性病的益处

      慢性病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主要健康挑战之一,而高原低氧环境通过其独特的生理作用,为慢性病的预防和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常见慢性病的益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血管疾病的改善高原低氧环境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脏的泵血能力和肺部的氧交换效率。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原医学奠基人吴天一院士的研究表明,高原低氧环境对早期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通过低氧应激,人体的血管弹性得到增强,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代谢性疾病的调节,高原低氧环境对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吴天一院士指出,间歇性低氧训练能够降低血糖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发展。此外,低氧环境还能促进脂肪代谢,帮助减轻体重,对肥胖症患者尤为有益。

       (三)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高原低氧环境对支气管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吴天一院士的研究发现,高原地区的低氧环境能够增强肺部的通气功能,改善呼吸道炎症,对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高原低氧环境可以增强肺部的通气功能,减少炎症反应,缓解症状。此外,高原的清新空气和低污染环境也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提供了理想条件。

       (四)神经系统疾病的缓解,高原低氧环境对焦虑症、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高原医学研究证实,低氧环境能够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此外,高原的宁静环境和壮丽景观也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青海高原康养的独特优势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部,青藏高原东部,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拥有得天独厚的高原自然资源。近年来,青海省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高原康养产业,成为国内高原康养的热门目的地,并具有独特优势:

       (一)黄金海拔的地理条件。吴天一院士提出:“选择中度海拔2000米至2500米之间,是高原康养的理想之地”。“黄金海拔”概念正是基于这一海拔区间对人体健康的显著益处。适度的低氧环境既不会对人体造成过度负担,又能有效激活生理机能,是慢性病康复的绝佳选择。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青海高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包括清新的空气、丰富的植被和优美的景观。气候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在20℃左右,非常适合避暑疗养。这些条件不仅为高原康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还能通过自然疗愈作用,进一步促进慢性病的康复。

       (三)青海高原康养的特色项目。青海高原康养项目包括低氧适应训练、自然疗愈、中藏药疗养等。例如海拔2366米的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是中国乃至亚洲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最适合耐力性项目训练的国家高原体育基地,可以提供科学化的有氧运动训练,帮助提高心肺功能;依托西宁市湿地公园建设的青海高原康养中心结合中藏医的传统疗法,可以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四)青海高原康养的政策支持。青海省政府高度重视高原康养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康养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例如,青海省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高原低氧环境对慢性病康复的临床研究,为高原康养提供了科学依据。围绕黄金海拔研究成果相继建立了青藏高原康养中心、运动与健康促进中心等,提供科学的高原康养服务。

高原康养的注意事项与科学建议

       尽管高原低氧环境对慢性病具有显著的康复作用,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高原康养。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和建议:

       (一)适应性问题。高原低氧环境可能引发高原反应,如头痛、恶心、呼吸困难等。因此,慢性病患者在前往高原地区前,应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适应计划。

       (二)个体化方案。不同慢性病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差异较大,因此高原康养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量身定制。例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则应注意保暖和防寒。

       (三)循序渐进。高原康养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适应低氧环境。建议初次前往高原地区的游客先在低海拔地区停留一段时间,待身体适应后再进入高海拔地区。

       (四)结合现代医学。高原康养应结合现代医学手段,慢性病患者在选择高原康养时,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科学规划,如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以达到最佳效果。

       总的来说,高原康养不仅是一种疗养方式,更是一种健康生活理念的体现,为慢性病的预防和康复提供了新的途径。青海省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政策支持,正在成为国内高原康养产业的领军者。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康养服务的不断完善,高原康养将为更多慢性病患者带来健康与希望,而青海高原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政策支持,已然成为高原康养的理想之地。让我们共同期待,高原低氧环境为更多人带来健康与希望!

适度高原复合健身运动有利健康促进

       研究表明,在高原低氧环境下进行适当健身运动,可有效改善和提高平原和高原人群的体质健康水平。特别是进入高原前进行适当的健身运动有助于对高原环境的适应,通过适量运动可有效增加心脏功能的储备能力,改善心脏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减少血液中乳酸和酮酸的含量,提高肺活量,增加机体对低氧的耐受力,有助于机体对高原环境,尤其是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进入高原一段时间以后,每个人可以根据各自的身体状况,爱好和现有的条件选择适当的锻炼项目,进行适度的健身运动可以有效增加机体对高原适应能力。研究发现,适宜的锻炼项目包括慢跑、游泳、不同海拔的徒步或登山活动,以及健身操、锅庄舞蹈等有氧运动为主,运动负荷以中小强度负荷为主,在高原持续进行2周的健身运动就可以取得较好的健身效果。

高原健身锻炼的好处

       众多研究表明,在高原进行运动训练或日常健身锻炼时,由于缺氧因素的影响,在进行健身锻炼时仅用相对平原较低的运动强度时,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健身效果。那么,在高原健身锻炼具体可以带来哪些好处呢?首先,长期在高原进行健身锻炼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增强呼吸能力,同时它还有助于失眠者改善睡眠状况。其次,对于想减肥的人来说,高原低氧环境下同等训练强度下机体耗能增加,同时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有所下降。因此,在合理控制饮食的情况下,在高原进行健身锻炼可以有效促进脂肪降低、体重减轻,保持良好的体型。另外,还能提升人的精神健康和社会健康,尤其是高原缺氧、干燥、紫外线强等较为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于进行健身运动的人来说,就是对身体和自我意志力的考验,通过健身锻炼能够磨练人的意志,增加人克服困难的勇气。

高原环境下常见的锻炼方法有哪些?

       首先是有氧运动,一般以慢跑活动和长距离散步为主,其次游泳、徒步或登山活动,以及健身操、锅庄舞蹈等均是高原地区适宜选择的有氧健身运动项目。高原由于缺氧使人在跑步时比平原明显感到吃力,因此作为健康锻炼不必特别强调速度。以中低强度为主,其特点为:微微气喘、适当出汗、运动过程中可以交谈,运动心率控制在(220-实际年龄)×65%-85%之间。运动锻炼前后适当热身整理和放松活动5-15分钟,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每周不低于3次。

       其次,注重力量练习。研究发现,久居平原的人群短期上高原后,会出现体重和肌肉体积下降5%~10%,并且这种变化与高原的营养供给和居住条件关系并不密切。而对于久居高原地区的人来说,会造成肌肉力量下降,进而使运动损伤发生率提高,因此在高原地区进行运动锻炼,更要注重力量训练。通过力量练习可以增大或维持肌肉量,预防骨质疏松、延缓肌肉衰退,防止跌倒、维持独立行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力量训练频率一般每周1-2次即可,强度控制在50%-80%之间,例如运动锻炼者最多做10个俯卧撑,那么就是10×(50%-80%)=5到8次。训练方法可以采取固定器械训练,如健身房中的史密斯机、划船训练器等有固定轨道和框架防护的训练器材,或者自由重量训练,如哑铃、杠铃等,或者可采取自身徒手重量训练,这是一种利用自身体重训练的方法,如俯卧撑、卷腹、徒手深蹲等。

       最后,勤练柔韧。柔韧性练习又叫做伸展练习,可以增长关节的灵活度、放松肌肉、防止肌肉劳损、消除肌肉疲劳、预防肌肉损伤、提高运动效率。柔韧性练习分为静力性和动力性伸展练习。其中,静力性伸展练习为自己主动或由同伴的帮助或负重借助外力被动地缓慢地将某一特定部位的肌肉、肌腱、韧带拉伸到有一定酸、胀和痛的感觉位置,一般停留10~30s、每个动作连续重复4~6次最佳。而动力性拉伸练习则是在身体运动状态下进行,如正踢腿、内外踢腿、行进中腹背运动等,练习要涉及全身主要关节,每个关节每次伸展不能超过45秒,每组2-3次(进行中不低于6次),组间间隔1-2分钟,可重复2-3组。一般来说,根据即将要进行的运动项目,运动前多采用动力性拉伸练习,运动结束后宜采用静力性拉伸练习。

来源: 青海省高原体育科研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