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4月,中国科协率先在在京中央单位启动科普专业职称评审试点,拉开了科普人才专业化评价的序幕。随后,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一场科普职业化改革浪潮席卷而来——
2024年10月,河南将“阅读量5万以上科普作品”纳入职称评审条件;
2025年5月,云南规定中央媒体刊发且点击量超10万作品可申报副研究员;
2025年9月,广州发布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个科普职称评价体系
与此同时,生成式AI的迅猛发展影响着各行各业,10秒钟就能生成一篇科普演讲稿。在AI时代呼啸而至的今天,科普工作者的职业春天真的来了吗?
一、制度破冰:从“业余爱好”到“专业赛道”
“过去做科普只能算‘副业’,现在终于可以当成正经职业来发展了。”
这背后,是困扰科普工作者多年的“身份焦虑”。在传统职称评审体系下,科普作品往往难以量化评估,大量优秀科普人才在晋升路上遭遇“玻璃天花板”。
如今,这一困境正被系统性地破解。各地陆续出台的科普专业职称评价标准,共同呈现出三大突破:
突破一:网络影响力有了“硬指标”
从中国科协到各地政策,均明确将网络传播效果纳入评价体系。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刊发且阅读量达10万以上的科普作品可直接等同于核心期刊论文,这让“流量”真正体现了“价值”。
突破二:成果形式实现“多元化”
科普视频、展览策划、科普讲座、平台运营……各地政策普遍认可多种形式的科普成果,打破了以往“唯论文”的单一评价模式。

其中,广州职称评价紧扣城市发展所需,明确将科技(科普)志愿服务纳入业绩评价范围,激励广大科技科普工作者走进中小学校、走进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活动或志愿服务。
突破三:职业发展打通“双通道”
科研人员既可以走专业研究路线,也可以选择科普发展方向,实现“科研与科普比翼齐飞”的职业新生态。
二、AI浪潮:科普工作的“危机”与“转机”
当科普职称评审为从业者打开新大门的同时,生成式AI的迅猛发展也为科普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以大模型为例——过去,我们常常采用经验驱动的科普范式,简单来说,100万人永远接受的是同一个内容。
如今,大模型带来了数智驱动的科普范式,这是一种通过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技术推动科普的方法,100万人永远接受的是100万个不同的内容。

面对AI的冲击,低端科普无疑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如果读者只需要某些知识,ChatGPT之类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从海量信息中进行筛选和重新组织,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因此,科普创作如果仅仅是回答问题式的知识罗列,将无法得到读者认可和市场承认。
三、职业新蓝图,复合型人才迎来黄金期
这个新兴赛道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既不是传统的科普作家,也不是纯粹的AI工程师,而是两者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在新的职称体系下,至少三类人才将迎来职业爆发期:
一是传统科普人的AI转型者。那些具备丰富科普经验,又能快速掌握AI工具的内容创作者,能够实现个人产能的倍增,快速积累职称申报所需的成果数量。

二是科技教师的跨界发展者。职称标准明确将“校外科技辅导员”纳入范畴,掌握了AI教学工具的老师,既能完成本职工作,又能通过线上平台扩大影响,满足职称评审的多元要求。
三是科研人员的科普跨界者。许多科研人员苦于科普成果不被认可,新标准明确科普成果与科研成果可以互通。利用AI工具降低科普门槛后,更多科研人员愿意投身科普,实现“双轨发展”。
四、时代风口下的科普人该怎么做
对于想要抓住这个机会的从业者,可以从四个步骤着手:
第一步:工具筑基。掌握主流AIGC工具链,包括文案生成、图像设计、视频制作、数据分析等类别,建立个人AI工 具箱。
第二步:成果积累。围绕职称标准要求的成果类型,有针对性地运用AI工具辅助内容创作。例如,利用AI同时运营多个科普平台,快速积累“网络传播量10万+”的代表作。

第三步:材料包装。在申报材料中清晰展示对各类工具的合理运用,突出个人在策划、审核、创新方面的贡献,证明专业科普能力。
第四步:持续迭代。关注AI技术最新进展,持续优化工作流程,保持个人在这个快速进化领域的前沿地位。
早期掌握AIGC能力的科普工作者会更易于获得头部效应,形成个人品牌壁垒。那些能够创造性运用AI、而不仅仅是被动使用工具的从业者,将在职业发展中获得更大优势。
政策已经开路,技术已经就位。对于有准备的科普工作者来说,这个融合了政策红利与技术变革的新赛道,正展现出无限的想象空间。
下一个科普正高级职称获得者,可能就是那个最善于让AI为自己所用的聪明人。
来源: 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