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稻浪翻。机器的轰鸣声取代了镰刀的碰撞声,数据的流动成为丰收的新旋律。这个秋天的田野上,有的不只是忙碌的人影,还有巡田的无人机、播报墒情的传感器、在云端计算最佳收割时机的AI系统。曾经靠经验判断的农时,如今被精准的数据与智能算法所掌控——丰收,变成了一场人与科技的默契协作。

在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95后新农人蔡亮亮和00后蔡宏宇利用数字化工具和现代化技术解决阴雨季稻谷烘干难题。蔡亮亮通过智能烘干房实时监测数据,将水分精确控制在0.1%,温度保持在50-60℃,日处理量达200吨。蔡宏宇则使用移动式烘干机,单机可处理8-40吨稻谷,数小时内完成烘干。全县107家烘干中心日烘干量达2.2万吨,青年农人还通过互助群整合资源,实现雨天高效协作,确保粮食安全


在农田里,一排排收割机在挂满霜花的玉米田间繁忙作业,抢抓秋收“黄金期”。降温带来的霜冻将促进籽粒水分降低,有利于后续集中开展大面积机械化收割。依靠气象部门提供的信息安排收割进度。当地气象部门构建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以卫星、无人机和农业气象综合观测站为支撑,为秋收工作精准“把脉”。

从“会思考”的农机到“能预报”的系统,从节水灌溉到低碳耕作,农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智慧革命”,让一粒粮食从播种到归仓的每一步都更科学、更绿色、更高效。

除了秋收,持续阴雨对秋播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尽管地表仍显潮湿,一台搭载了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播种机正平稳穿梭于田间,将旋耕、深松、施肥、播种、覆土等多项工序一次性完成,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土壤的碾压,有效解决了湿涝地块“进地难、整地难、播种难”的问题。


当科技融入土地,丰收不再只是季节的礼物,而是算力与汗水共同孕育的成果。在这场由算法点亮的金色秋天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沉甸甸的稻谷,更是一个低碳、高效、可持续的未来农业图景。让丰收,不止丰在土地,也丰在智慧。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赵庭月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央视网


来源: 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