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双版纳,有一种植物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紧密相关。它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水果,还是一种野菜,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包装材料。作为一种从野生变家养的植物,它的形象已经深深扎根在傣族文化中。这便是芭蕉,在傣族人日常生活中,芭蕉全身都是宝。

芭蕉的植株高大,高可达3-4米,因此常被形象地称作“芭蕉树”,但它本质上是一种高大的草本植物,与树木不同,芭蕉的茎并非真正的木质茎,而是由层层叶鞘紧密包裹形成的“假茎”。这些柔韧的叶鞘相互支撑,造就了芭蕉挺拔的假象。真正的茎其实藏在地下——那才是整个植株的生命中枢。

一棵芭蕉的主茎上只能结一串芭蕉,当果实成熟和采收后,这些由叶鞘构成的假茎就没有什么作用了,通常会自然倒伏,化作滋养土地的有机质。而在它们曾经站立的地方,新的吸芽正从地下的"真茎"萌发,开启又一轮生命循环。

观察芭蕉时,我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它的果实上,但其实芭蕉的花也很特别,芭蕉的花形似长筒状的小喇叭,在长筒形花冠的基部会分泌出香甜的花蜜,盛开时会吸引雨林中的一些食蜜鸟类,比如长嘴捕蛛鸟、褐喉食蜜鸟等,它们在吸食花蜜的同时,就会帮助芭蕉花授粉。芭蕉的花是有雌雄之分的,分别着生在同一支花序的不同位置上,通常雄花生于花序上部,雌花生于花序下部。我们看,靠近花序轴基部的这一部分就是雌花,也就是花序上最先开出的这一部分花,经过授粉就会发育成绿色的小果实。雄花则着生于花序的顶部,常常被一层层的苞片包裹,开放时苞片会撑开,露出里面的小花,雄花当天开完就会直接脱落,次日再开放新的一批,如此循环。雌花的数量有限,但雄花的部分会一直生长一直开花。在管理严格的香蕉园中,当雌花均结果后,雄花的部分就会被直接砍掉,以免浪费营养。
在西双版纳,芭蕉的全身都可以利用。芭蕉的地下球茎富含淀粉,可提取出来作为代粮食用;芭蕉的假茎最中心的部分,白白嫩嫩,可以作为野菜炒食;而芭蕉花序最顶端的部分,是由一层层苞片和雄花构成,无法结果,为避免消耗植株的营养,人们会将其提前采摘下来,同样作为野菜食用,一般用来煮汤。芭蕉芯和芭蕉花膳食纤维含量丰富,但同时热量低,因此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绿色食品。
此外,芭蕉叶宽大,两面光滑,具有韧性,用作食品包装材料也是非常合适,在西双版纳的农贸市场上,经常可以用芭蕉叶代替塑料袋来盛放和包装食品,比如傣族泼水节必吃的美食——泼水粑粑,就会使用芭蕉叶来包裹。另外,傣族人还经常会用芭蕉叶来做“包烧”,将肉类和香料剁碎后包裹在几层芭蕉叶中,再放在火上烤熟,可以将水分和香气锁住,使肉类更加鲜美。芭蕉生长迅速,完全不需要照料,且生活中常用得着,因此被当地人种植在房前屋后,方便随时取用。
野生芭蕉的果实一般是有种子的,种子大而果肉少,没有太多食用价值。而大名鼎鼎的香蕉其实就是由源自热带雨林中的两种野生芭蕉——小果野蕉和野蕉经过人工选育和自然杂交后诞生的。不同于芭蕉是二倍体,香蕉是三倍体,由于染色体有三套,无法正常配对,因此不能产生种子,我们在吃香蕉时看到的果肉中一些黑点点,便是种子败育后残留下来的痕迹。
芭蕉和香蕉本是“一家人”,芭蕉为野生种,果实是有种子的,而香蕉是起源于野生的芭蕉,品种虽然有很多,但普遍没有种子。在西双版纳,当地人常把一种果实较小的无籽香蕉称作“芭蕉”,但准确来讲,这也是长期栽培驯化的一个香蕉品种。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绿野探索工作室
审核: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研究馆员 姜联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