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高龄长者生病或手术后,我们最常听到的家人叮嘱就是“好好躺着,多多休息”。这种看似最安全的静养,有时会暗藏杀机。一个名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隐形杀手,正悄悄地威胁着卧床老人的生命健康。
一、一个“血管交通堵塞”的故事
想象一下我们身体的血管是一条条繁忙的公路,血液就是川流不息的车流。正常情况下,车流顺畅。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比如路况不好(血管壁受损)、车流变慢(血流淤滞)或者车辆本身出了问题(血液易于凝固),就可能发生“交通堵塞”——血栓形成了。
这个“堵塞”如果发生在腿部的深静脉,就叫做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可能会感到腿部肿胀、疼痛。更可怕的是,这个“堵车”的血块有时会脱落,顺着血流一路“狂奔”,最终可能堵住通往肺部的关键路口,引发肺动脉栓塞(PE)。这是一种可能致命的急症,会引起胸痛、呼吸困难,甚至猝死。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肺血栓栓塞症(PTE)。

二、为什么卧床老人是“高危人群”?
风险一:卧床时间长。“生命在于运动”,血液循环也是如此。长时间卧床,腿部肌肉不收缩,血液流速会大大减慢,就像一潭慢慢停滞的死水,极易形成血栓。国内80岁以上住院患者VTE发生率高达13.3%。
风险二:基础疾病多。并存慢性疾病、个人或家族血栓史、近期手术或创伤、遗传性血栓倾向、影响凝血药物使用、活动减少等。这些状况本身就会让血液变得黏稠,血管壁也更容易受损,为血栓的形成提供了“温床”。
风险三:生理机能差。高龄患者生理、病理性肝肾功能减退这不仅影响身体的代谢,也让医生在用药(尤其是抗凝药)时必须小心翼翼,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面临更大挑战。

11月8日,由浙江省医院协会医疗质量管理专委会主办、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2025年浙江省VTE防治大会”护理分会场在杭州召开。本次分会场以“智护防栓 共筑未来”为主题,汇聚了省内外护理专家、医疗机构护理管理者、临床骨干等220余人,旨在进一步推进浙江省各级医院VTE护理防治工作规范化、同质化发展。
三、防大于治
对付VTE,最好的策略永远是预防。专家共识为我们提供了“三驾马车”式的预防策略:
1.基础预防:动起来才是硬道理!
(1)踝泵运动:简单的踝关节运动即可使股静脉血流速度增加38%以上,显著降低血液淤滞。用力勾脚尖再绷脚尖,踝关节最大限度环绕,反复活动脚踝。这是卧床病人的“床上马拉松”,是预防血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2)其他活动: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屈膝抬腿、大腿肌肉收缩等运动,并定时翻身、抬高下肢。
2.机械预防:给双腿穿上“盔甲”!
梯度压力袜:这不是普通的袜子,它能从脚踝到大腿施加递减的压力,像一双温柔的手,由下而上地帮助血液“回家”。

间歇充气加压泵(IPCD):这是一个“腿部按摩机器人”,通过给腿套充气、放气,模拟肌肉收缩,主动“泵”血,防止淤滞。
3.药物预防:精准用药,保驾护航!
对于VTE高风险人群,医生会使用抗凝药来预防血栓形成。考虑高龄患者肝肾功能减退,影响抗凝药物清除以及合用的多种药物间相互作用等,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和出血风险。
联合预防:1+1 > 2,对于高VTE且高出血风险、仅能低剂量抗凝的患者,推荐联合方案,使VTE发生率低于单一措施。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虽然凶险,但绝非不可战胜。如果您或您的家人属于高龄卧床人群,请务必重视VTE的预防。无血栓形成的情况下,积极主动进行“踝泵运动”,让“静养”真正成为安全的港湾,而非危险的温床。小小的活动,可能就是守护生命的关键一步。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温州市护理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