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兰花,很多人脑海中便会浮现出花中君子的清雅形象。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就生长着一种风姿高雅的“雨林仙子”,它曾因人们的喜爱而濒危,又因科学的守护而焕发新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竹叶兰”的重生之路。

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顾名思义,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修长挺拔的茎秆和酷似竹叶的叶片。作为一种地生兰,它的根系深扎于土壤中,地上茎直立生长,有的可达1米以上,远远望去宛如一丛翠绿的竹子,亭亭玉立,风姿绰约。叶片线状披针形,革质,表面光滑,呈深绿色,紧密地排列在茎干上,展现出简约而优雅的气质。


而更令人赏心悦目的便是它的花朵。在西双版纳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下,竹叶兰几乎全年都能开花,花朵生于枝顶,粉白色的花瓣与紫红色的喇叭状唇瓣巧妙搭配,色彩对比鲜明却又和谐统一,别具一番清雅韵味,犹如遗世独立的仙子,为热带雨林增添了一抹持久而动人的美丽。

遗憾的是,竹叶兰的生存正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人类过度采挖——既为满足园艺观赏需求,也因热带雨林生境的不断缩减和碎片化,西双版纳野生竹叶兰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每年都有大量的竹叶兰被非法采集,流入园艺交易市场或药材市场,导致野生资源日益枯竭。与此同时,热带雨林的开发建设使得竹叶兰的天然栖息地不断减少和破碎化,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这种曾经在雨林中常见的美丽兰花,如今在野外已经很难见到大的种群,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其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面对这些挑战,科学保护为竹叶兰带来了重生希望。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一场守护物种多样性的行动正在默默进行。科研人员通过种子无菌播种快繁技术,在实验室里大量培育竹叶兰幼苗。待幼苗生长健壮后,它们会被移栽到模拟自然生境的环境中锻炼适应能力,最终重新回归到西双版纳的原始雨林中。这种被称为"野外回归"的保护方式,不仅是恢复物种种群的重要手段,更是重建整个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环节,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科研机构的专业保护外,社区参与也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泼水节,版纳植物园都会举办“自然之兰——大自然的馈赠”兰花展活动,并将人工繁育的竹叶兰和其它兰花赠送给周边村寨,鼓励更多的村民参与养护工作。这样既美化绿化了村寨环境,传承了傣族传统文化,又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推动了"生物多样性进社区"工作的深入开展。

从被采挖的濒危困境,到通过科学手段重获新生,竹叶兰的“重生之路”,是一条从实验室延伸到热带雨林的守护之路。它告诉我们,保护并非遥不可及,它源于一次无菌播种,一次野外回归,一次社区共管。当我们用科学为生命护航,用文化为传承赋能,这株美丽的“雨林仙子”终将重新在雨林中站稳脚跟,生生不息。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绿野探索工作室

审核: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研究馆员 姜联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