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绿色宝石”——云南西双版纳,在这片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橡胶种植禁区”的土地上(《大英百科全书》记:北纬15度以北栽不活橡胶树),却诞生了一个奇迹:中国唯一的大面积热带雨林区橡胶基地(1948年,泰国华侨钱仿周等从泰国引进橡胶2万株,在西双版纳橄榄坝种植成功,经过我国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据统计,2021年我国橡胶面积种植就达到了1700多万亩,占全球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的8%)。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会“流泪”的树——橡胶树的故事,探索它从异域物种到战略资源的传奇历程。

橡胶树,又名三叶橡胶树巴西橡胶树,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这种高大落叶乔木可长到30米,树皮灰白,幼枝绿色。叶片由三枚小叶构成掌状复叶,小叶椭圆形至倒卵形,全缘,表面深绿色,背面浅绿色,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形成独特的热带景观。

橡胶树的果实形态比较特殊,是由三个瓣构成的蒴果,蒴果的意思就是果壳干燥后会裂开。看,这便是从炸裂开的果实中崩出来的种子,橡胶树的种子光滑,布满花纹,不仅可作为观赏种子收藏,还能制成各种工艺品。

在印第安语中,橡胶树被称为“会流泪的树”,这个生动的名字源于一个奇特的现象:当它树皮被割开时,就会流出乳白色的汁液,如同大树受伤后在流泪。实际上,这是橡胶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合成这种含有聚异戊二烯乳胶,构建起自我修复的防御系统,避免伤口处被病菌侵入,确保自身的健康生长。每天清晨,割胶工人会在树干上斜切一道浅痕,让乳白色的胶乳缓缓流入收集杯中,这一过程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既要确保获得足够的胶乳,又要避免对树木造成永久性伤害。

这些白色的“眼泪”,正是天然橡胶的原料。它与钢铁、煤炭、石油并称四大工业原料,却是其中唯一可再生的“黑色黄金”。从汽车轮胎到医用手套,从电缆绝缘层到运动鞋底,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都离不开橡胶的身影。它具有惊人的弹性、绝缘性和耐磨性,这些特性使其成为人类工业文明不可或缺的伙伴。

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橡胶资源极度匮乏。在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禁运背景下,橡胶成为关系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老一辈科学家毅然向“橡胶禁区”发起挑战。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带领考察队深入云南热带雨林,穿越密林,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确定西双版纳是最适宜的橡胶种植基地。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科学家们终于突破了橡胶树在北纬15度以北不能种植的"禁区论",创造了世界橡胶种植史上的奇迹。他们的奋斗不仅填补了国内橡胶产业的空白,更为国家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在这一辉煌成就的背后,随之而来的生态挑战也逐渐显现。橡胶树喜高温多雨,只能生长在热带地区——这正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随着大片热带雨林被橡胶林取代,虽然看上去同样绿意盎然,但单一树种无法为众多动植物提供家园,导致生态系统失衡。橡胶树因此背负了“生态破坏者”的骂名。此外,橡胶种植还带来了水土流失、水资源减少等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享受橡胶带来的便利时,需要正视的生态挑战。

如何在发展与保护间找到平衡?我国的科学家们正在探索答案:通过科学间作生态抚育等方式,让橡胶种植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机构持续研究橡胶树可持续种植技术,践行着“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

从“禁区”到“基地”,从“眼泪”到“黄金”,橡胶树的故事见证了中国科学家的智慧与坚守。当我们使用每一个橡胶制品时,都应当记得:这不仅是自然与科技的结晶,更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的成果。橡胶树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可以和谐共存,关键在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只有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这片绿色的宝藏永续传承。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绿野探索工作室

审核: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研究馆员 姜联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