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田野里,轻盈的一只“机械燕子”掠过稻浪,留下精确的喷洒轨迹和一串实时上传到手机的作业数据。那不是科幻场景,而是当下越来越多农户的日常:无人机在空中替代肩扛喷雾,传感器在地里替代经验判断,数据在云端替代靠天吃饭的盲目。科技不再只在科研所里发光,而是像一把看得见的手,悄悄改变着土地与人的工作方式。
满目金黄的稻田里,一棵棵水稻长势喜人,稻穗腰身低垂,微风吹过,稻香阵阵。远处,无人收割机正在北斗导航的指引下,按照既定轨迹作业,切割、脱粒、粉碎等一气呵成,同步作业的无人耕地机将稻田平整,准备投入新一季农作物种植。

北斗导航系统,头顶的无形经纬,悄然把位置、时间与数据送到每一株作物、每一台设备,让耕作更加精确可控。看不见的卫星信号把田间的节奏同步,让管理更智能、决策更及时。
临沂各地也涌现出诸多创新做法:莒南县、费县等地组织“秋种护卫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供个性化秋种方案;发挥“复式精播+北斗导航”先进技术优势,大大提升播种质量和作业精度;郯城县兰青家庭农场通过统一供种与机械化作业相结合,实现了秸秆还田与小麦播种的无缝衔接,提高了生产效率。小田变大田,配合北斗导航播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重要着力点”。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当智慧与绿意在田野交织,农业不再只是“面朝黄土”,而成为创新的沃土。绿色低碳的理念在广袤乡村落地生根,让“丰收”与“生态”并行,让“科技”与“自然”共生。
站在这波技术浪潮里,我们能看到的不只是丰收的数字,更是农业走向绿色、智能与可持续的未来图景——这是科技与土地共同书写的现代化篇章。这一切,正在构筑一个更具生机、更有温度的美丽中国——在那里,每一粒种子,都是希望的代码。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 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赵庭月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央广网、中国经济网、新华社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