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均海拔超4000米的青海果洛草原,国道347南京至德令哈公路玛沁经昌麻河至花石峡段(简称“玛花公路”)的贯通,破解了高山峡谷与冻土荒原造成的交通阻隔。这条全长198.296公里的公路,最高海拔达4766米,以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时速40至60公里,不仅是青海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更成为高原公路建设“技术攻坚+生态保护”的典型样本。2025年9月23日,其路面工程全线贯通,较合同工期提前6个月,为10月底全面交工奠定基础。

冻土处理是玛花公路建设的核心技术难题。线路横跨7段富冰、饱冰冻土及含土冰层,这类“地质豆腐”极易因温度变化融沉变形,引发路基塌陷。为攻克这一挑战,施工团队创新采用“超挖换填+XPS隔热层”方案:清除不稳定冻土层后,用碎石回填压实,再铺设高性能聚苯乙烯泡沫板阻断热量传导,从根源抑制冻胀融沉。施工中对填土含水率的控制精度达1%以内,因为哪怕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路面下沉1公分。项目技术负责人曾徒步勘察40余天,甚至冒险从冰裂缝中脱险后仍坚持记录地质数据,只为精准掌握冻土特性。
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的协同,是玛花公路的鲜明特色。高原草甸恢复需数十年,施工团队推行“前推后补”施工法,机械推进时同步剥离、回铺草皮并洒水养护,实现边施工边复绿。为减少对生物的影响,沿线每公里设置1个生态鸟巢,共建成198个,为雪雀、高山兀鹫等珍稀鸟类提供栖息场所。当地牧民扎西曾专程送来哈达致谢:“路快通了,鸟儿也没丢,还有了家”,生动诠释了工程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玛花公路还在行业管理上实现突破。2025年5月,项目取得不动产权证书,成为青海省公路局首个“在建即确权”的项目,明确资产权属的同时,标志着青海公路建设迈入“建管同步”新阶段。这一创新模式既保障了工程质量追溯,也为后续养护管理奠定基础,为高原交通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管理经验。
公路的贯通将重塑区域交通格局。此前玛沁县与花石峡镇的通行受路况限制,耗时漫长,公路建成后将大幅缩短通行时间,便利沿线牧民出行、学生就学及病患救治。更重要的是,它将串联起沿线资源与市场,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为巩固民族团结、推动区域经济注入动力。从冻土攻坚的技术突破,到草皮复绿的生态细节,再到建管同步的制度创新,玛花公路的建设实践,为高原复杂环境下的交通工程提供了“安全、高效、绿色”的解决方案。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社、人民网、青海日报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