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西南山区的崇山峻岭间,隧道是破解交通阻隔的关键工程。2025年,两处名为“普安隧道”的交通要道先后实现双线贯通——一处位于重庆万州区的恩广高速,另一处坐落于四川广元市的广绵高速扩容项目。虽地处不同线路,它们却同样以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突破,成为西南地区隧道建设的典型样本,彰显了我国公路工程的技术实力。
重庆万州的普安隧道,是恩广高速万州至开江段的“咽喉”工程,也是该线路首座贯通的超3公里特长隧道。其左洞长4207米、右洞长4193米,设计时速100公里,最大埋深达390米,穿越多条断层破碎带,施工中频繁遭遇膏岩、岩爆、涌水及有毒有害气体等不良地质,安全风险极高。为攻克这些难题,施工团队引入全工序机械化施工体系,多臂凿岩台车、车载式湿喷机等大型设备协同作业,配合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智能质量检测,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与安全系数。

四川广元的普安隧道则面临“近城穿险”的独特挑战。这座位于广元市普安镇剑坪村的隧道,左线长2925米、右线长2928米,为微瓦斯隧道,围岩以稳定性差的Ⅳ、Ⅴ级为主。更棘手的是,隧道需下穿2万平方米的老旧垃圾填埋场和70余户居民集中区,埋深最浅处仅56米,垃圾场可能存在的有毒气体渗漏与施工振动对民房的影响,成为两大核心风险。施工团队通过专项技术研究,放弃炸药爆破,采用全机械掘进,并实施“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支护、超前钻孔引排”三重防护,成功规避了污染风险。

智慧监管技术为两座隧道的安全施工筑牢了防线。广元普安隧道采用“五岗合一+智慧监管”模式,通过门禁、视频监控、人员定位等“五大智能监控系统”,实现施工全过程无死角管控;万州普安隧道则以机械化设备与智能监测结合,让岩爆、涌水等风险早发现、早处置。在环保方面,两处工程均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施工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弃碴场规划合规,实现了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普安隧道的贯通,为区域交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万州普安隧道通车后,万州至开江通行时间将缩短半小时,助力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发展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广元普安隧道则为广绵扩容项目按期完工扫清障碍,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南通往华中华北的快捷通道,强化川陕走廊的交通功能。从地质攻坚到智能施工,两座普安隧道的建设实践,为我国山区复杂条件下的隧道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与管理经验。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社、华龙网、重庆日报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