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
全运会乒乓球男单1/16决赛
上演了一场“老友局”
上海队樊振东对阵河北队周雨
樊振东4比0晋级
将于12号迎战湖北队的薛飞
不过你可别被遥遥领先的比分骗了
熟悉球坛“小胖”的球迷都知道
他的比赛经常走的是这个路线:
开局好像不太行→中间苦战一番→后期直接拿捏
以至于粉丝们都调侃他是
“看似谁也打不过,实则谁也打不过。”
要说近年最让人手心冒汗的一战
必须是巴黎奥运会乒乓球男单1/4决赛
当时日本选手张本智和上来就猛攻连胜两局
结果呢?他硬是在两度落后的情况下
完成逆转,最终4:3惊险晋级
巴黎奥运会,樊振东在比赛结束后庆祝 图源:新华社
看到这里
有个问题悄悄爬上心头……
为啥樊振东开局吃力
却总能赢?
因为他根本不是“猛冲型选手”,而是“控场型大师”。
有人可能会觉得:不对啊,他不是外号“暴力熊猫”吗?
是,但也不全是。
樊振东对阵日本选手张本智和 图源:新华社
刚出道的“小胖”以击球质量见长,爆发力尤为突出,近几年,他不断自我完善,把速度、力量、旋转、落点等几大要素有效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一名综合实力非常强的战士。
巴黎奥运后,他并未固守“暴力美学”标签。他把马龙的正手控制、张继科的反手拧拉、许昕的远台相持全都“偷学”过来,形成“三剑客技能集合体”。
2025年乒超数据也显示,他的反手拧拉变线更准了,新增反手弹击技术,得分率直接飙升。
技术显微镜
拆解“东东”的作战法宝
1.反手拧拉
樊振东的反手拧拉,看起来轻巧,实则暗藏玄机,关键在于手腕引拍动作和触球瞬间的爆发力。
观察樊振东的动作可以发现,他上步时支撑肘关节,将手腕向内一收、瞬间向上“抖”出去,就像甩钓竿一样,不是靠蛮力抡胳膊,而是靠手腕那一下的爆发力,把球又快又转地“拧”过网。
樊振东恩师、前国乒名帅吴敬平曾晒出樊振东10岁的训练视频,小小的他已经在玩“劈长后反手、发力反拉”这种近几年才流行的技术。果然,天赋型选手的进化路线,是从小就写好剧本的……
2.节奏控制
曾有人对樊振东乒乓球技术体系的战术运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樊振东发球时喜欢用侧上(或侧下)发球,配合反手追身长球和反手位短球,就像在说:“这个点,你接不接都难受。”
而接发球时,他则常用反手拧、摆短和正手拉球,通过连续进攻或控制-进攻,一步步把比赛拖进自己熟悉的节奏。说白了,他在打球,更是在控局。
3.厚积薄发
作为国乒历史上第10位大满贯球员、第3位超级全满贯球员,你问他靠什么横扫对手?答案不是别的,一个字——“厚”。
这种“厚”,是一种顶级大心脏加上逆风硬解能力的结合体。就算比分落后、场面被动,他也能强行把分数“掰”回来。
他的比赛,常常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通过多拍相持、拉锯,慢慢消耗你的耐心,等着你先犯错。一旦让他抓住机会,就是一板致命。
换句话说,他在一步步“驯服”对手,直到整场比赛完全进入他的节奏。
控场“魔法”
旋转的秘密
如果我们再仔细地拆解樊振东的逆转过程,你会发现一个贯穿始终的控场“魔法”——旋转。
旋转,可谓整个乒乓球世界的“通用语”。世界冠军刘诗雯的特色“勾手发球”,就带着刁钻的侧旋;广东名将林高远也常用“逆旋转发球”来迷惑对手。
一个轻飘飘的乒乓球,究竟是怎么在空中“拐弯”的呢?关键在于球和球拍碰撞时的静摩擦。
想象一下:你用手掌搓一个橙子,橙子就会转。球拍搓乒乓球,也是一个道理。
球拍与乒乓球在碰撞过程中,除了发生正碰外,球拍相对于乒乓球的切向挥动还会引发相互摩擦力,并使球体发生转动。
上世纪50年代,能产生摩擦力的反贴胶球拍问世,亚洲选手的“弧圈球”一举横扫欧洲,令世界乒坛“谈弧色变”。1981年第36届世乒赛上,中国选手蔡振华就靠一手“旋转发球”连得5分,拿下决胜局。
如今,花样百出的旋转已经成为赛场上的基本操作,这其中通常分为六大类:上旋球、下旋球、左旋球、右旋球、顺旋球和逆旋球。正常比赛中乒乓球的旋转大多是两个旋转结合的,比如左上旋球。
球转起来只是第一步,要转得“反直觉”才是拿分的关键。
比如上旋球,落地后会往前冲,像踩了油门,而下旋球落地后反而会“刹车”,甚至往回跳,让你摸不着头脑。
那么,是什么令旋转的乒乓球如此不可捉摸?
这些看似“不科学”的飞行轨迹,源于一个空气动力学原理——马格努斯效应。
你可以这么理解:
一方面,空气其实有点“粘人”,乒乓球飞得越快,它就被空气“抱”得越紧,阻力也越大。这时乒乓球的飞行路线,根本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完美的抛物线。
另一方面,当乒乓球旋转起来,带动周围空气一起转。球体一侧顺着气流方向,空气流速快、压力小;另一侧逆着气流,流速慢、压力大——这一快一慢之间,就产生了一股神秘的横向力。
于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上旋球像被无形的手往下按,下旋球则被向上托起,侧旋球就更调皮了,直接向左或向右飘出去。
在流体力学中,这股因旋转而产生的横向力,就叫马格努斯力(Magnus Force),整个现象就是马格努斯效应。
正是马格努斯力和空气阻力的联手,才造就了乒乓球飞行路线那些“反直觉”的变化,也让传说中的“弧圈球”成为了可能。
不只是乒乓球,马格努斯效应在网球、棒球、排球、篮球等中都有应用,足球中著名的“香蕉球”也是这个原理。
接下来的全运会赛场上
樊振东将继续发起冲击
他与薛飞等人的对决无疑是新的看点
让我们一同期待这些乒乓大师们
继续打出更精彩的回合!
参考文章来源:科学大院、科普中国、腾讯医典、九派新闻、南京市乒乓球运动协会、精英乒乓网、《樊振东技术体系的战术运用特征》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源同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
想看更多有趣又实用的内容
赶紧关注我吧
来源: 科学大院、科普中国、腾讯医典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