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带雨林繁复的生命网络中,有一种树木以其慷慨的馈赠,养育着众多生灵。一棵树,就能为超过三十种动物提供食物,是名副其实的雨林“粮仓”。
这片占地超过1100公顷、收集了14000多种活植物的神奇之地,就是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这里,我们来一起探寻大果榕——这座热带雨林里的“粮仓”,所蕴藏的自然智慧。
榕果看起来很像果实,但其实是膨大的花序托。里面的小花是分雄雌的:这个花序托里主要是雄花,它不结籽,内部结构粗糙,不适合我们直接食用;而这里面大多是雌花,经过授粉后发育得饱满多汁,清甜可口,是生活在这里的傣族、哈尼族朋友们非常喜爱的野生水果。因为它果实很大,形状像木瓜,所以大家也更喜欢叫它“木瓜榕”。
大果榕(Ficus auriculata Lour.)属桑科榕属,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南及西南地区的热带、亚热带雨林中,其叶片呈阔心形,叶面宽阔,质地厚实,最大的叶片甚至可达半米长。

这个叶子,在西双版纳等地被形象地称为“大象耳朵叶”,当地的乡亲们经常会采摘它的嫩叶来做菜,无论是清炒还是煮汤,都带着一股清新的香气,是地道的傣家风味。
请大家注意看它的树干,是不是发现果子不是长在细细的树枝顶端,而是一坨一坨地直接长在粗粗的老茎或者树根附近?这种现象叫做“老茎结果”,是热带雨林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它为什么这么长呢?这其实是为了方便它的“好朋友”——一种专门给它传粉的榕小蜂。这种小蜂飞行能力不强,就爱在雨林下层活动。大果榕把花开在低处,方便小蜂找到,这是它们之间协同进化的完美默契。
如果我们切开一个成熟的果子,会发现它的秘密都藏在里面。它的花其实隐藏在这个膨大的花序托内部,从外面根本看不见,这种结构叫做“隐头花序”。所以我们常误以为榕树“无花而果”。大果榕还是雌雄异株的,这在榕属植物里比较少见。只有雌株经过榕小蜂传粉后,才能结出我们爱吃的甜果。
这个“粮仓”不仅仅属于人类,更是雨林里众多动物的重要食堂。亚洲象特别爱吃它的叶子和果子,猴子、松鼠、各种鸟儿和果蝠也都是它的常客。动物们吃了果子,种子随着它们的粪便传播到四面八方,帮助大果榕开枝散叶,也促进了整个雨林生态系统的繁荣和更新。可以说,大果榕是维持这片雨林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关键物种”。
现在,人们还把它开发成果酱、果干,让这种古老的野生资源焕发出新的活力。
但是,大果榕和榕小蜂之间的共生关系非常精密,也非常脆弱。森林砍伐、环境变化一旦破坏了这种平衡,就会威胁到它们的生存。所以,我们保护热带雨林,不仅仅是在保护一棵树,更是在保护一个完整的、充满智慧的生命网络。
今天我们认识了热带雨林里无私的“粮仓”——大果榕。它用甜蜜的果实滋养着生命,用宽大的叶片守护着土地。愿我们共同守护这份古老而珍贵的自然遗产,让雨林永不落幕。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绿野探索工作室
审核:湖南化工研究院 植物保护专业 高级工程师 吴明峰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