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黑眼圈多与“肾气不足”和 “气血瘀滞” 有关。肾之华在发,开窍于耳,其色黑。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儿科莫明华主任医师介绍,小儿肾气未充,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肾虚,其色便会浮于眼周,呈现青黑。同时,各种原因导致眼部周围血液循环不畅(气血瘀滞),也会显露青紫色。

孩子黑眼圈主要是哪些原因引起?

一、最常见的原因:生活方式与生理性因素

1. 睡眠不足与睡眠质量差

这是最首要的原因。睡眠不足、熬夜(常因学业或玩电子产品而晚睡),会大量消耗肾中精气。肾气亏虚,无法正常温化水液,且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眼圈周围显现出青黑色的“血管型”黑眼圈。


(▲AI图)

2. 遗传因素

有些孩子天生眼周皮肤就比较薄,皮下血管很容易透出来,看起来就像一直有黑眼圈。或者天生眼眶结构较深,容易形成阴影(结构型黑眼圈)。这类黑眼圈通常父母一方也有类似情况。

3. 营养不均衡

偏食、挑食导致铁质、维生素摄入不足,可能引起贫血或影响血管健康,从而加重黑眼圈。

中医认为这与“气血生化不足”有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眼周失养而色暗。

二、病理性原因

1. 过敏性鼻炎

鼻子和眼睛通过鼻泪管相通。当孩子过敏鼻炎发作时,鼻甲肿胀,堵塞鼻泪管,眼痒,易揉眼睛导致眼周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局部淤血,在眼下呈现出蓝紫色的“过敏性黑眼圈”

这类孩子通常还伴有鼻塞、流清涕、打喷嚏、搓鼻子(过敏性敬礼征)、揉眼睛等症状。


(▲AI图)

中医认为:多责之于“肺脾气虚”。肺开窍于鼻,肺气不通则鼻塞,进而影响眼周气血运行。脾虚则生湿,湿气上犯,加重水肿和颜色暗淡。

2. 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是位于鼻咽部的淋巴组织,如果它过度肥大,会堵塞后鼻孔,导致孩子长期鼻塞、张口呼吸、睡觉打鼾。这同样会影响鼻部和眼周的血液循环,导致黑眼圈。

这种情况常与过敏性鼻炎并存。

3. 其他疾病

某些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湿疹)等。

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面对孩子的黑眼圈,家长可以先从生活方式入手进行调整。

1. 首要任务:保障优质睡眠

确保学龄前儿童每天有10-13小时,学龄儿童有9-11小时的睡眠。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

2. 均衡饮食,强健脾胃

鼓励孩子多吃富含铁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红肉、菠菜、蛋黄、蓝莓、橙子等。


(▲AI图)

中医食疗: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山药、红枣、小米、薏米煮粥。

3. 排查过敏原

如果怀疑是过敏性鼻炎,应咨询儿科或耳鼻喉科医生。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过敏原测试,并指导使用抗过敏药物或鼻用喷雾及中药治疗。避免接触尘螨、花粉、宠物毛屑等常见过敏原。

4. 观察伴随症状

仔细观察孩子是否伴有鼻塞、打鼾、揉眼、皮疹、食欲不振、疲劳等其他症状。这些信息对医生诊断至关重要。

如果孩子只是偶尔有黑眼圈,精神好、吃睡玩正常,那很可能是睡眠不足或暂时疲劳所致,调整作息即可。

如果黑眼圈长期存在,且伴有鼻塞、打喷嚏、张口呼吸、打鼾等任一症状,则应优先考虑过敏性鼻炎或腺样体肥大的可能性,并及时带孩子就医。

专家提醒

中医调理的核心在于“健脾益气”,以补气血生化之源;以及“补益肾气”,以固先天之本。同时保证肺气宣通。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改善生活习惯,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中医调理,孩子的黑眼圈问题大多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儿科 莫明华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