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杨超(深圳理工大学科普主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如果你以为“对撞机”只是把粒子撞得粉身碎骨,那你就小看它了!坐落在北京西郊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不仅是中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更是世界τ-粲能区的“霸主”。在它那看似冰冷的环形隧道里,一次次微观“爆炸”正悄悄改写我们对宇宙基本构成的认知。今天,就让我们盘点它近年来撞出的几件“新奇发现”——每一样都足以让粒子物理学家兴奋地睡不着觉。
胶球:由胶子自己粘成的粒子
标准模型曾预言,传播强相互作用的胶子不仅能“粘”住夸克,还能彼此吸引,形成一种纯由胶子构成的全新粒子——胶球。但40多年来,它始终神龙见首不见尾。
2024年,BEPC与北京谱仪(BESⅢ)合作首次在100亿个J/ψ粒子衰变的大海中,精准观测得一种新粒子——X(2370)。这是实验上首次观测到与理论计算的赝标量胶球质量、产生和衰变性质一致的粒子。其自旋宇称量子数为0⁻⁺,与理论预测的赝标量胶球完全吻合。这是迄今胶球存在的最强实验证据,也为标准模型补上了“缺失的拼图”。
四夸克粒子:Zc(3900)——“夸克四重奏”
传统教科书告诉我们:介子=1个夸克+1个反夸克。2013年,BEPC却撞出了一个带电的Zc(3900),内部至少塞下两对正反粲夸克。它像一支四重奏乐队,却和谐地共存在一个粒子体内。
该发现立刻被《自然》头条报道,并入选201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美国Physics杂志更将其列为当年全球物理学11项重大突破之首。随后,BESⅢ又捕捉到它的“堂兄Zc(4020)”,让“多夸克态”成为国际高能物理最火热的关键词之一。
超子极化:微观世界的“自旋陀螺”
你可能没听过Λ超子(兰布达超子),但它却是研究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的利器。超子,或称奇异重子,是含奇异夸克的重子。Λ超子是质量最小的超子,最早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宇宙线实验中被发现,因质量比核子重而得名。2019年,BESⅢ利用13亿J/ψ衰变,从43万个J/ψ衰变产出正反超子的事例中首次观测到超子存在高达25%的横向极化度。这意味着在大量超子样本中,约25%的超子自旋方向呈现出统计性偏向,这种偏向在经典物理中是难以想象的,但在量子世界中却是真实存在的。
更酷的是,这种极化让科学家把正反Λ衰变参数的测量精度提高到1.3%,一举发现过去40年沿用的Λ衰变参数一直被低估了17%,为寻找宇宙物质-反物质失衡的根源提供了全新实验探针。
质子-反质子“分子”:X(1880)的暧昧束缚
2024年,BESⅢ新发现一个质量为1882 MeV的共振结构X(1880)。它的质量略重于一个质子加一个反质子,却表现出强烈的相互吸引。理论家猜测,这可能是一个质子-反质子束缚态——就像微观世界里的氢分子,只不过“电子”被“反质子”替代。若被证实,将刷新我们对核子间强相互作用的认识。
精确“称重”τ轻子:给标准模型做体检
τ轻子是标准模型里最重的轻子,其质量一直是检验轻子普适性的试金石。BEPC在20世纪便给出全球最精确的τ质量数据,精度比原来提高了10倍,被认为是当年国际高能物理领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更新了粒子物理学数据权威《粒子数据手册》,并保持了20多年的领先地位。
结语:小对撞机,大宇宙
从胶球到四夸克,从τ轻子到胶子,BEPC用一次次“猛烈”的对撞,把宇宙最深层的秘密带到我们面前。未来,随着亮度再提升100倍的BEPCⅡ全面运行,更多新奇粒子与未知现象有望在这片“微观宇宙”里现身。谁说小装置撞不出大新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正在用实力回答。
参考文献:
[1] M. Ablikim, M. N. Achasov, P. Adlarson and etal.,Determination of Spin-Parity Quantum Numbers of 𝑋(2370) as
[2] M. Ablikim, M.N. Achasov, X.C. Ai and etal.,Observation of a Charged Charmoniumlike Structure in
[3] The BESIII Collaboration, Polarization and entanglement in baryon–antibaryon pair production in electron–positron annihilation, Nat. Phys. 15, (2019)631-634.
[4] M. Ablikim, M. N. Achasov, P. Adlarson and etal.,Observation of the Anomalous Shape of 𝑋(1840) in 𝐽/𝜓→𝛾3(
[5] 李金,我为BEPC/BES的成功点赞——纪念BEPC对撞成功30年,现代物理知识,30(2018)13-15.

来源: 中国科普博览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国科普博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