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的群山与北部湾之间,一条贯通江海的“蓝色动脉”正在加速成型——这就是平陆运河。作为新中国首条通江达海的运河,它北起南宁横州市平塘江口,南至北部湾,全长134.2公里,工程概算约727亿元,计划2026年底主体建成。这条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不仅将缩短西南地区入海航程560公里以上,更以多项技术突破与生态创新,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标志性样本。

运河最核心的技术挑战,在于起点与入海口间65米的巨大落差。为让5000吨级货轮平稳“翻越”这道“水墙”,建设者设计了马道、企石、青年三大梯级枢纽。其中马道枢纽的5000吨级双线省水船闸堪称“世界之最”,最大运行水头29.6米,闸门启闭速度达16.1米/分钟,是常规船闸的2至4倍。其独创的省水技术可将省水率提升至63.2%,1小时能通行6艘千吨级船舶,高效兼顾了通航效率与水资源节约。


工程建设始终坚守 “生态优先” 理念,青年枢纽的鱼道创新便是典型代表。这条国内首创的赶潮河段鱼类通道,采用“竖缝式+鳗鱼道”双通道设计:487.4米长的竖缝式鱼道设120个池室,供赤眼鳟等鱼类休憩洄游;15°斜坡的鳗鱼道则铺有塑料攀爬基质,专为鳗鲡、合浦绒螯蟹等打造“专属通道”。配套的智能监测系统更厉害——通过AI识别、声呐跟踪等技术,24小时记录过鱼数量与种类,试运行期间已监测到近2000条鱼类通行,成功打通了中断60多年的水生生物“回家路”。

面对3.15亿立方米的巨大土石方量(相当于近三峡船闸开挖量)和188米的全国最高航道边坡,工程打造了全方位监测体系。在边坡安全方面,通过GNSS地表监测、深部测斜等技术,构建“空—天—地”预警网络,数据实时传至云平台与管理人员手机,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处置。在生态监测上,茅尾海智能监测基地整合卫星、无人机、海上浮标等手段,甚至能提前7天预报水质,为红树林保护与污染防控提供精准支撑。


截至2024年底,工程已完成投资超453亿元,土石方开挖量达2.57亿立方米。这条运河建成后,不仅将加速西南地区货物出海,更以“技术攻坚+生态保护”的双重突破,为全球内河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经验,真正实现“通江达海”与“绿水青山”的共赢。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学习时报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