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伶仃洋海面,一座形似“鲲鹏展翅”的人工岛静静矗立——这便是深中通道的核心枢纽西人工岛。作为集“桥隧转换、生态保护、科普观光”于一体的世界级工程节点,它不仅解决了跨海交通“桥入隧”的关键衔接难题,更以多项技术突破与生态创新,重新定义了超级工程的建设标准。这座面积约13.7万平方米、相当于19个标准足球场的岛屿,已成为展示我国跨海工程实力的“海上地标”。
在茫茫大海上“无中生有”建岛,传统方法周期长、对海洋环境干扰大。但西人工岛建设团队创造性采用“巨型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自主研发12锤联动液压振动锤组,仅用四个半月就将57个巨型钢圆筒精准打入海底岩层,一举刷新快速成岛的世界纪录。这一技术不仅大幅缩短了海上施工时间,更将对周边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的干扰降至最低,为后续工程奠定了绿色基础。作为深中通道的先行工程,这座岛屿承担着桥梁与海底隧道的转换功能,让车辆能从91米高的桥面平稳驶入海底沉管隧道。

西人工岛地处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施工全程坚守“超级工程当为绿色标兵”的理念。为避免海底作业污染,建设者放弃传统挖泥抛石方案,采用深层水泥搅拌桩技术,将海底淤泥与水泥砂浆混合形成高强度地基,同时发明深层水泥搅拌船用整船防污系统,构建两道防污屏障阻断污水扩散。针对沉管浮运可能带来的影响,团队打造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减少航道疏浚量超千万立方米,降低废气排放约100万立方米。更建立专兼职海豚观察员制度,编制《白海豚保护管理手册》,确保施工期间白海豚活动不受干扰,如今常有白海豚在岛旁海域现身。
2025年10月,西人工岛启动观光压力测试,正式向公众揭开面纱。岛上打造了五大多维体验区:三楼观景平台是拍摄1666米跨径深中大桥的最佳点位,科普基地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示沉管毫米级对接技术,互动区的沉管安装模拟装置让游客直观感受施工难度。为保障运营效率,景区实行实名预约制度,开通每日4班次文旅专线,40分钟即可从公交枢纽站抵达岛屿。此外,岛上还实施珊瑚礁移植、建设人工鱼礁,并采用光伏发电实现能源自给,实现了交通功能与生态、文旅价值的融合。

西人工岛的建成,不仅让深圳至中山的车程缩短至20分钟,更以“技术创新+生态优先”的实践,为全球跨海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经验。从快速成岛的工程突破到白海豚保护的生态细节,这座伶仃洋上的人工岛,正书写着超级工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网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