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天是第19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Diabetes  and  well-being)”。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健康的“隐形杀手”,且发病日趋年轻化。但别慌!通过科学管理,糖尿病可防可控。

    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血糖长期高于正常值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如同“慢性毒药”,会损害心、脑、肾、眼、神经等器官,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肾衰竭、失明等严重并发症。

    你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吗?若符合以下任意一项,就要警惕2型糖尿病的风险:①年龄≥40岁②有糖尿病前期史;(有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或两者同时存在)③超重(BMI≥24kg/)或肥胖(BMI≥28kg/)和/或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④ 高血压、血脂异常⑤有糖尿病家族病史⑥有妊娠糖尿病史或巨大儿生育史⑦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符合以上任意一条,建议每年检测一次空腹血糖。

    糖尿病的“预警信号”别等出现“三多一少”才重视。很多人熟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但早期症状可能更隐蔽,仅仅表现为:饭后容易犯困、皮肤瘙痒、反复感染、伤口愈合缓慢,视力模糊等。如果高危人群出现以上症状,建议立即就医做相应检查!

    预防糖尿病从生活细节入手,轻松控糖。饮食:控糖≠饿肚子,聪明吃法更健康。主食替代:用糙米、燕麦替代白米饭,每餐主食不超过1拳头大小。蛋白质优选:鸡蛋、鱼虾、豆类比红肉更友好。加餐:建议选择无糖酸奶、一小把坚果,避免血糖“过山车”。运动:动则有益、贵在坚持、多动更好、适度量力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骑车、游泳、太极拳等,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50%-70%,感觉微喘但仍能交谈为宜。应增加日常身体活动,减少坐姿时间。还有个小技巧,就是利用碎片时间,如爬楼梯代替电梯,饭后靠墙站立10分钟。体重管理:减重5%-10%,风险直降。将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BMI为18.5kg/m2-23.9kg/m2)。超重或肥胖者,若能在3-6个月内减重5%-10%,可显著降低糖尿病风险。研究显示,BMI≥24者减重7%,糖尿病发生风险可下降35%-58%。

    糖尿病患者必知的5个控糖技巧。①血糖监测不能少。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11.1mmol/L可确诊。建议每周至少测2天血糖,记录波动规律。②低血糖急救记住“15克法则”。若出现头晕、手抖等低血糖症状,立即补充15克葡萄糖(约4颗方糖或1勺蜂蜜),15分钟后复测血糖。③规范用药是关键。严格遵医嘱,不擅自增减。胰岛素注射部位需轮换,避免皮下硬结;口服药漏服后不要加倍补服。④定期筛查并发症。每年一次“全面体检”,包括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心电图等,早发现早干预。⑤积极心态是抗糖良药。控糖是一场持久战,心态决定成败,加入糖友社群,分享经验,避免焦虑情绪影响血糖。

    糖尿病不是“绝症”。糖尿病不是“绝症”,而是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通过科学饮食、规律运动、定期监测,你完全能掌控自己的血糖!2025年,让我们一起行动,从今天开始,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来源: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科 刘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