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汝城县马桥镇马桥村的1100余亩小黄姜田迎来丰收,田间采收身影忙碌,满载的货车将鲜姜运往各地。“以前种姜凭经验,现在靠科技‘把脉’,每亩增产100公斤,一年多赚3万多元。”村民朱大叔的话,道出了村民的致富心声。
过去,马桥村因种植技术落后、销路不畅,农产品始终卖不上价。为破此局,村“两委”锚定“科技兴农”,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推动“稻—姜—薏”三大产业升级。
针对小黄姜病害多、产量不稳的难题,马桥村邀请专家驻点,成功推广“生姜覆膜+生物防治”技术——覆盖黑色地膜抑草保墒,搭配天敌昆虫防治虫害,使农药用量下降30%,亩产从1500公斤提升至1800公斤。据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接到120吨小黄姜订单,产品供不应求。
在稻作方面,村“两委”引入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由党员农技员指导村民将肥料精准施于根系旁5厘米处,使肥料利用率提高20%,每亩节省肥料10公斤、增产稻谷50公斤。“我家5亩水稻,光肥料就省下200元,加上稻谷增收,一年多赚800多元。”村民何大姐高兴地说。
薏米产业则走“特色精品”路线。通过对接省农科院,村里引进薏米良种,配套“起垄覆膜+滴灌”技术,有效缓解了薏米耐旱性差、易倒伏等问题。如今,该村薏米亩产从300公斤提至400公斤,收购价也从每公斤12元涨到16元,延伸开发的薏米粉、薏米茶等产品,更令附加值翻倍。
此外,村“两委”在资金支持与市场销路上同步发力:一方面积极对接小额信贷、设立“农技互助基金”,解决生产启动难题;另一方面成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签订长期订单,并鼓励村民通过电商直播拓宽销路。如今,该村173户脱贫户均参与“稻—姜—薏”种植,户均年增收超1.5万元。
来源: 科普湖南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