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流感季,社交平台上诸如“维生素C泡腾片防流感”“板蓝根冲剂当茶喝”等说法层出不穷。那么,这些“网红”预防法究竟是否科学呢?
维生素C:免疫“加持”≠病毒“盾牌”
维生素C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参与免疫细胞增殖和抗体形成,能增强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尽管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但目前的研究表明,单纯补充维生素C无法直接预防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对维生素C的吸收存在阈值,过量摄入会通过尿液排出,无法在体内蓄积形成“病毒防火墙”。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健康成人每日维生素C的推荐摄入量为100毫克。这一摄入量可以通过均衡饮食中的新鲜果蔬,如甜椒、猕猴桃和鲜枣等来满足。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以及吸烟者可能需要更多的维生素C,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摄入量。这些食物中的生物类黄酮还能促进维生素C吸收。若长期依赖补充剂,反而可能引发胃肠道不适。临床研究显示,即使每日摄入2克维生素C,流感发病率与对照组也无显著差异。
板蓝根:清热解毒≠流感疫苗
板蓝根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常用于缓解风热感冒早期的咽喉肿痛等症状。现代研究发现,板蓝根中的成分可以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抵抗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抗体,从而降低感染流感的风险。尽管如此,板蓝根并非特效药,不能完全替代其他预防措施,如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板蓝根含有的靛玉红、靛蓝等成分虽具备一定抗病毒与抗炎功效,但流感病毒变异迅速,板蓝根难以对所有亚型提供有效防护。
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卫健委均未将板蓝根列入流感预防药物清单。尽管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服用板蓝根的人群流感发病率与未服用者无统计学差异,但板蓝根的抗病毒活性和免疫调节作用在一些研究中得到了体现。过量服用板蓝根还可能引发胃肠不适,孕妇及过敏体质者需谨慎使用。
科学预防:三招筑牢防线
1.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尽管其有效性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季节有所波动,通常在40%至60%之间。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提供约6至8个月的保护期。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禁忌证的人群每年接种,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高风险群体。
2.阻断传播途径:流感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是关键。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口鼻。
3.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能够同时为人体提供维生素C、锌、硒等协同作用的营养素。每周进行5次、每次30~45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
药师呼吁,预防流感需摒弃“单一神药”思维,采取疫苗接种、个人防护、健康生活方式的综合策略。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科学预防,才能远离流感威胁。

来源: 科学药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