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工智能(AI)技术已成为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正深刻融入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重塑着企业的管理方式乃至整体战略格局。

对企业而言,把握AI带来的时代机遇,无疑是未来发展的核心要务。然而现实是,大多数企业仍普遍缺乏成功部署和应用AI所需的关键能力与工具。据《思科2025人工智能就绪指数》显示,中国大陆地区仅有10%的企业已全面具备释放AI价值的能力。

针对上述挑战,2025年11月3日至4日举办的思科全球合作伙伴峰会提出了应对之策。思科全球高管围绕多个领域展开分享,包括新一代计算系统以应对代理与实体AI工作负载的快速增长、基于AI的安全与网络创新成果,以及客户体验方面的最新进展,旨在助力企业将AI愿景切实落地。

AI迈入自主决策阶段,如何破解基础设施痛点

随着AI实现突破性进展,该技术已具备独立运行与决策能力,行业也随之从聊天机器人应用阶段,迈向自主代理型人工智能新阶段。过去数十年形成的基础设施设计逻辑,在今天已不再适配。

一方面,相较于聊天机器人时代,当前AI更侧重推理能力,所以需要将其在企业级场景的扩展性,带宽、通量、能耗等指标均纳入到企业及合作伙伴跨领域、跨集团数据中心的设计考量。而且,即便是基础设施已搭载AI技术,客户仍会担忧模型的可信度与安全性,比如模型输出能否兼顾质量与速度,如何有效规避有害内容生成等。另一方面,虽然AI已经能够高效处理人类生成的语音、视频等内容,但企业场景中机器生成的数据规模正持续扩大,如何基于这类数据优化AI训练,仍是行业面临的鸿沟。

思科产品组合战略事业部资深副总裁Jeff Schultz指出,基于以上挑战,思科制定了四大战略方向:

第一,重塑AI就绪型数据中心。助力客户升级网络、计算、存储等全链路基础设施,构建可适配AI需求的数字中心。

第二,适配未来工作场景。未来工作场景中将融入更多机器人、传感器及代理型人工智能,需提前完成适配该场景的基础设施搭建。

第三,强化安全与协作能力。重点解决不同数据中心及未来基础设施间的安全连接问题,保障数据传输与协作的安全性。

第四,提升数据韧性。无论客户所处工作环境如何,均需精准识别基础设施潜在问题并快速应对;同时,还要针对恶意攻击、风险因素等各类安全威胁,依托AI实现全流程赋能。


“思科的目标是帮助客户释放业务在时间维度上的价值,提升数据利用能力,这也是代理型人工智能训练的关键目标。通过充分利用客户自身数据,我们能为其提供更优质的代理运营解决方案,在组织管理与产品网络安全领域挖掘AI的价值。”Jeff Schultz说道。

推出统一边缘平台,支持AI工作负载

当前,人工智能的产业吸引力持续攀升,越来越多的计算与部署需求正向边缘端迁移。客户不仅需要灵活扩展计算、网络、存储能力,还需支撑大规模AI逻辑推理场景,这既对算力芯片提出了更高性能要求,也使得边缘部署与应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思科计算、产品管理事业部副总裁Daniel McGinniss看来,只有把两大问题拆解到位,边缘AI才能真正落地。其一是业务与数据逻辑协同,边缘端运行的新应用及产生的数据,要与AI技术人员、业务流程及问题解决逻辑相匹配;其二是复杂边缘部署管理,无论是单一数据中心,还是数千、数万个边缘节点的部署,都涉及网络、安全、计算、存储等多团队协同,实现高效管理是关键挑战。


为此,思科推出了统一边缘(Cisco Unified Edge)解决方案,作为一款面向分布式AI工作负载的集成计算平台,可适配零售门店、医疗机构、工厂车间等场景,将计算、网络、存储与安全能力整合至更靠近数据源的位置,从而高效支撑实时AI推理与代理型工作负载处理,帮助企业从容实现大规模AI部署与管理。

据了解,思科统一边缘解决方案具有可扩展性与适应性,无须大规模替换升级即可应对未来需求,不仅保护了现有的AI投资,也能支持尚未出现的应用场景和服务。具体来看:

赋能实时AI的出色性能与模块化设计:全栈融合架构将计算、储存甚至网络整合到单一平台,并由广泛的合作伙伴生态系统支持。模块化机箱可灵活配置CPU和GPU,具备冗余电源与散热、高性能SD-WAN网络以及与经过验证的设计,以支持当前的应用和未来的创新场景。

从边缘到核心的运维简化:零接触部署和经过预验证的蓝图使AI的部署更快速、更可预测。通过思科Intersight进行集中管理,并结合自动化的全域运维,简化了扩展、故障排查和升级过程,无须现场专业技术人员。借助与Splunk和ThousandEyes的集成,客户能够获得端到端的可观测性,实现大规模的边缘管理。

为边缘AI内置安全:多层零信任安全架构在每个层面保护AI环境。防篡改功能、深度遥测、一致的安全策略以及稳定的配置保障了系统的韧性;而审计追踪则在运营扩展时保障合规性。安全内置于设备中,并可将零信任原则应用于每一次访问、分段及AI应用与模型的保护。这种方法应对了边缘侧不断扩大的攻击面,帮助防御物理和网络威胁,确保AI运行安全。

“创新与研发也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Daniel McGinniss强调,“思科非常关注新应用面临的问题,相信广泛的生态系统成员协同合作,能够覆盖各行业需求,为研发群体提供解决方案支持。”

升级安全网络架构,把握未来机遇

AI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计算资源的分布式演进,也对工作模式与网络架构带来了变化。为此,思科发布了一系列创新解决方案,通过简化运维、分支机构快速部署、打造可扩展设备,以及深度融合安全与网络,有效满足了分布式AI工作负载向企业边缘迁移过程中对高带宽、超低延迟及智能流量管理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简化运维方面,通过将思科专有的、面向特定领域的深度网络模型(Deep Network Model)与其先进的网络技术整合至一个简洁易用的平台,IT团队可实现任务自动化、快速故障排查及全网统一可视性。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专为赋能AgenticOps而打造的AI Canvas,能够显著加快网络运营(NetOps)、安全运营(SecOps)和应用团队与AI代理(AI Agents)协同解决跨域问题的效率。

在分支机构快速部署方面,思科统一分支解决方案及一系列创新技术,使分支机构的部署更加快速可靠。借助由代理工作流(Agentic Workflows)驱动的思科验证设计方案(Cisco Validated Designs),可帮助客户的IT团队在几分钟内完成分支机构的部署、扩展和安全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并降低复杂性。

在打造可扩展设备方面,思科推出了最新的安全高性能网络和无线连接创新,旨在通过先进路由和下一代Wi-Fi赋能分布式组织。其中,全新8200和8400系列安全路由器为分支机构及园区部署提供高性能路由、内置防火墙的先进安全性和超低延迟,实现无缝自动连接。另外,全新Wi-Fi 7接入点及适用于中低密度部署的CW9800L无线控制器,可提供高吞吐量、低延迟和智能管理,实现无缝扩展。

在深度融合安全与网络方面,思科推出了一个云管理的身份驱动架构,将访问控制和云安全整合到Meraki Dashboard中,在简化运维的同时,加强了跨分支机构、园区和云端的安全防护,解决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保护不断扩大的攻击面的双重挑战。

据思科产品成功事业部资深副总裁Ambika Kapur介绍,与其他供应商不同,思科在防火墙领域的布局不仅关注防护能力,更包括对第三方防火墙的统一管理以及引入了智能交换组件,并将工作负载代理集成至基于云的架构之中。


思科网络、产品市场高级总监 Grant Shirk进一步强调:“思科能够帮助客户简化网络扩展流程,并挖掘新的发展契机。基于AI Canvas架构与分支解决方案,依托思科8400及8200系列安全路由器,提供安全可靠、具备高度可扩展性的网络服务。我们要关注到每一位用户及其设备,真正实现在工作场景中的全面互联。而且,这种互联体验不仅限于网络互联,更能支持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环境下迅速开展工作。”


敏捷响应市场需求,合作再升级

思科的创新与赋能模式始终围绕客户ROI(投资回报率)期待展开。如今,思科启动CISCO 360合作伙伴项目,旨在通过生态系统协同实现共赢,依托创新解决方案提升投资见效速度与回报水平,最终为客户创造价值。

据最新发布的《思科全球人工智能合作伙伴调查》显示,人工智能的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92%的客户表现出强烈的紧迫性,其中52%的客户不仅关注解决方案部署,更重视部署后的商业价值落地。

这一市场趋势下,思科全球合作伙伴事业部资深副总裁Tim Coogan认为,合作伙伴应在服务体验与客户关系维护中体现敏捷性与快速响应能力,构建更具韧性的合作伙伴生态系统应围绕三方面推进:一是提速响应与生态整合,构建思科与合作伙伴联动的整合型生态系统,以实现更快速的需求响应;二是持续创新能力培育,共同打造高效、良性的创新机制;三是开放合作领域拓展,边缘计算、网络安全、客户体验与服务等领域,将全面向各规模的合作伙伴开放。


“未来,思科将与合作伙伴持续整合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等领域能力,放大基础设施规模化优势、升级客户体验。”Tim Coogan补充道,“我们会以长期视角推动项目与资源的精准匹配,依托可持续生态系统与创新精神,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技术与服务支持。”

写在最后:

实际上,对于企业来说,AI的终极意义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务增长与投资回报。我们看到,从基础设施适配升级的刚性需求,到边缘部署、安全网络的全链路革新,再到生态协同下的开放体系构建,思科正以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企业突破障碍,打通从技术势能到商业价值的最后一公里。


供稿单位:重庆天极网络有限公司

审核专家:李志高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