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浙江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办法》,将于2025年12月1日正式施行。作为全国首部反诈领域地方性法规,办法构建起“政府领导、公安牵头、行业协同、主体尽责”的共治格局,尤其强化金融领域源头治理,明确银行业需建立转账风险提示制度,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然而,法规落地过程中,银行面临着“合规”与“便民”的双重考验。法规第四章第22条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立健全转账风险提示制度,在客户转账环节设置诈骗防范提醒。但部分银行设置的层层提醒关卡、复杂流水核查流程,却让群众遭遇“存得进取不出”的困扰。同时,过度的信息核查可能触及客户隐私边界,引发服务争执,既消耗银行人力成本,也影响群众金融服务体验,成为法规执行中的突出痛点。
面对合规的严格要求,银行精力都放在不违反监管和执法机关要求和不被处罚方面,而把“以客户为中心”的立行之本抛在了脑后,与客户发生纠纷自然难以避免。如何在严守反诈底线与保障服务便捷之间找到平衡点?杭州一银行的创新实践给出了答案。
该行引入“科普反诈”模式,在全国首家科普反诈体验馆的帮助下,设立智能反诈体验区,将反诈机器人、VR反诈一体机、反诈万花筒等智能设备引入网点,让群众在等候办理业务的碎片时间里,就能沉浸式参与反诈互动。戴上VR设备“亲历”仿真诈骗场景、与反诈机器人实时问答反诈知识、通过万花筒直观了解诈骗套路,原本枯燥的反诈宣传变得生动有趣。智能设备与人工劝阻形成高效配合,通过科技手段精准识别高风险交易,减少不必要的人工干预,既提升了劝阻成功率,又极大降低了服务摩擦,将银行工作人员从繁琐的反诈防控中解放出来,提升银行服务效率和质量。
法规单独设立“宣传教育”章节,推动建立全社会防骗体系,章节第11条规定部门单位需要结合当下制作反诈宣传教育资料,而智能反诈体验区恰好搭建起“寓教于乐”的宣传平台,让反诈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通过科技赋能,银行既落实了法规对转账风险提示、源头治理的要求,又以更具温度的服务破解了“合规与便民”的矛盾,实现了反诈效果与服务质量的双赢。
浙江首部反诈地方法规落地,各大银行以法规实施为契机,积极推广智能反诈体验区建设,让反诈机器人、VR反诈一体机等创新设备走进更多网点、覆盖更广泛人群;深化与公安反诈部门的协同联动,打通信息共享渠道,构建“科技+共治”的反诈新格局;持续迭代智能反诈技术,在精准识别风险、保障客户隐私的基础上,优化服务流程,让反诈融入每一次金融服务。
来源: 科普反诈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杭州经济犯罪侦防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