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医院,如果抱着一些错误观念,可能会耽误自己或他人的救治。
误区1:“我先来的,凭什么让他先看?”(先到先看)
正解:急诊实行“分诊预检”制度。护士会根据你的生命体征和病情,评估危重程度。一个后到的急性心梗患者,必然优先于一个先到的感冒患者。这不是“插队”,而是“救命”与“救急”的区别。
误区2:“让我等这么久,是不是不重视我?”
正解:让你等待,恰恰说明你的生命体征相对平稳,暂时没有生命危险。在你等待时,医护人员可能正在抢救室里为心脏骤停、严重创伤的病人进行生死搏斗。等待,有时是个“好消息”。
误区3:“医生,你必须立刻给我查出到底是什么病!”
正解:急诊科的核心任务是“排除和救治最致命的紧急情况”。比如对于腹痛,医生的首要任务是排除宫外孕破裂、主动脉夹层、肠穿孔等会迅速致命的疾病,而不是立刻确诊你是不是慢性胃炎。明确病因常需要后续专科深入检查。

家庭急救的致命误区:别再这么做了!
遇到意外,错误的急救方法可能就是在“帮倒忙”,甚至加速悲剧发生。
误区1:往伤口上撒粉、涂牙膏、抹口水 危险:严重污染伤口,增加感染风险,并给医生清创造成巨大困难。
正确做法:用无菌纱布或干净布料覆盖伤口,直接加压止血。对于擦伤,用生理盐水或流动清水冲洗即可。
误区2:烫伤了赶紧抹酱油、牙膏、香油 危险:同样会污染创面,并且阻碍散热,加重烫伤深度。
正确做法:牢记 “冲、脱、泡、盖、送” 五字诀。
冲:用流动凉水冲洗至少15分钟-30分钟。
脱:小心剪开衣物,别撕破水泡。
泡:在冷水中持续浸泡。
盖:用干净纱布或布料覆盖。
送:严重者送医。
误区3:鱼刺或异物卡喉,赶紧拍背、用手抠 危险:直立拍背可能让异物落得更深;用手抠可能刺激咽喉,导致异物卡得更紧。
正确做法:立即施行 “海姆立克急救法” (对于站立的人,从背后环抱其上腹,向内向上快速冲击)。婴幼儿则采用“拍背压胸法”。
误区4:把刺入体内的刀子、钢筋等异物拔出来 危险:异物可能正压着破裂的血管,一旦拔出,会造成瞬间大出血,危及生命。
正确做法:固定异物,千万不要移动! 用纱布、毛巾等物品在异物周围支撑、包扎,然后立即送医。
认清以上这些常见的急救误区,能让我们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不帮倒忙,为生命争取最宝贵的黄金时间。科学的急救知识,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生命盾牌”。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龙港院区急诊科主管护师李文玉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