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坐过高铁,肯定体验过它 “贴地飞行” 的速度 —— 从北京到上海4个多小时,比以前的普通火车快了一半还多。而这背后,是中国高铁不断扩张的 “版图”: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高铁运营总里程已经达到4.5万公里,这个长度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还多!稳稳坐在全球高铁里程的 “第一把交椅” 上。

更让人惊喜的是,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中国新增高铁里程超3200公里,其中中西部地区占比超过60%。要知道,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高铁建设可不只是 “多修几条路”,更像给经济发展 “搭骨架”—— 既能带动投资、创造就业,又能让偏远地区更快融入全国发展大局。比如自然资源部最近批复的湖北段高铁项目,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交通建设的重视,更考虑到了生态保护:修铁路前先评估环境影响,确保 “路修好了,青山绿水也留住了”。随着这些项目加速推进,中国的高铁网络会越来越密,就像给国土装上 “毛细血管”,让区域经济活力更足。
2025年的今天,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基本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和整体效益显著提升,交通运输发展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
以前说“要致富先修路”,如今可不是修路那么简单了,简直是在铺设“穿越时空的任意门”!
湘西十八洞村通高铁后,深山里的苗寨打开了与外界沟通的大门。村民把吊脚楼改成民宿,一年收入抵过去十年。一条高铁线,打开了山乡发展的新通道!
江西赣州南康区是江西省内首个内陆开放口岸,也是全国最大实木家具制造基地,需要大量进口木材。以前,一立方米木材从俄罗斯运抵需辗转3个月。依托中欧班列,木材进口时间缩短至14天。一条班列线,打通了内陆开放的产业链!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都已拥有“一小时生活圈”,人流、物流、信息流在不同时空之间川流不息;交通成为共同富裕的加速器。
除了高铁,中国的整体交通版图这些年也迎来了“大变身”:国家规划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轴7廊8 通道”,建成率已经超过90%。截至2024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2万公里,比“十三五”末多了1.6万公里,相当于多修了10条北京到上海的铁路;公路总里程更是达到549万公里,能绕地球赤道137圈;高等级航道通航里程1.76万公里,263个民航机场覆盖了大部分城市。
中国交通版图焕然一新,形成了横连东西、纵贯南北、通疆达海的国民经济主动脉;“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交通图,构建出新时代国土空间的新格局。“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正加快实现。
从北国的凉爽到南疆的温暖,从东部的繁华到西部的辽阔,南来北往的人潮,激活城市和乡村的烟火气。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 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 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社、中国报告大厅、人民日报、新浪财经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