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切除可见肿瘤后,隐藏的癌细胞却能通过“秘密通讯”卷土重来。我国中山大学癌症中心团队在最新研究中提出,癌症不仅是“细胞突变”的结果,更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微型社会”。这项发表于《Front. Agr. Sci. Eng.》的成果,通过PHASE框架中的“社会性(Sociality)”特征,揭露癌细胞如何像“社群管理者”一样分工合作、传递信息,为破解肿瘤耐药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癌细胞的“朋友圈”:外泌体当“快递”,CAFs当“后勤”
肿瘤微环境里,癌细胞可不是“单打独斗”。它们通过外泌体(细胞间的“快递小哥”) 传递“指令”,比如乳腺癌细胞会分泌包裹miR-105的外泌体,“快递”给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收到“订单”的CAFs立刻启动“代谢工厂”模式:增强葡萄糖和谷氨酰胺分解,为癌细胞供能;同时清理代谢废物,就像“后勤部队”保障前线作战。更狡猾的是,皮肤鳞癌中的“肿瘤特异性角质细胞(TSKs)”会站在“社群C位”,通过分泌信号分子协调其他细胞转移和逃避免疫系统,堪称癌细胞的“社群群主”。
这种“社交能力”让肿瘤成为坚不可摧的“利益共同体”。研究发现,胶质母细胞瘤甚至会“驯化”神经元,形成功能性化学突触,用神经信号“指挥”肿瘤生长——就像“黑客入侵神经网络”,让手术难以彻底清除病灶。
“快速迭代”的癌细胞:压力下的“进化冠军”
如果说社会性是癌细胞的“社群智慧”,进化性(Evolutivity) 就是它们的“生存绝技”。癌细胞的基因组极不稳定,像“打字时疯狂出错的键盘”,每次分裂都会积累突变。当遭遇化疗或靶向药时,它们会启动“应激诱导突变”,就像“细菌在抗生素压力下进化出耐药基因”。例如,TP53基因突变(“基因组守护者失效”)会让结直肠癌细胞突变率提升10倍,加速耐药性产生。
更可怕的是,治疗压力反而会“筛选”出更强大的癌细胞。研究观察到,接受EGFR抑制剂治疗的肺癌患者,停药后复发的肿瘤细胞突变类型增加2-3倍,转移能力更强——这就像“用杀虫剂杀死弱虫,反而让抗药虫称霸”。
破解之道:从“杀癌”到“拆社群”,PINE系统成关键
传统治疗如“地毯式轰炸”,却忽视了肿瘤的“社会结构”和人体自身的防御系统。团队提出的PINE系统(心理-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 理论指出,癌症本质是人体稳态失衡的“信号”。比如,长期心理压力会通过神经-内分泌轴抑制免疫细胞活性,相当于“给癌细胞的‘朋友圈’开绿灯”;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抗PD-1抗体)正是通过修复“免疫 homeostasis”,让T细胞重新识别癌细胞——就像“重启免疫系统的‘人脸识别系统’”。
未来治疗或需“双管齐下”:一方面用小分子药物阻断癌细胞的“通讯信号”(如外泌体释放),破坏其“社群网络”;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干预、改善睡眠等调节PINE系统,增强人体“抗癌免疫力”。例如,临床研究显示,接受正念疗法的乳腺癌患者,其NK细胞活性提升20%,肿瘤复发风险降低15%。
未解之谜:能否与癌细胞“和平共处”?
研究也抛出重磅问题:既然癌细胞进化速度远超治疗手段,“彻底消灭”是否现实?团队认为,或许可借鉴“慢性病管理”思路,通过低剂量药物控制癌细胞“社群规模”,同时调节PINE系统维持稳态——就像“控制高血压”一样长期管理癌症。这一观点在黑色素瘤患者中得到初步验证:接受“靶向药+PD-1抑制剂+心理干预”联合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提升至48%,远超传统疗法的25%。
这场对癌细胞“社交行为”的解密,不仅颠覆了“癌症=基因突变”的传统认知,更提示未来抗癌需“生物治疗+系统调节”协同作战。或许不久的将来,人类不再与癌细胞“硬碰硬”,而是通过“拆散朋友圈”“切断通讯线”,让癌症从“绝症”变为可控的“慢性病”。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