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化疗、靶向药等治疗手段初次见效时,癌细胞却像“打不死的小强”,总能通过耐药、转移卷土重来。近日,我国中山大学癌症中心团队在《Front. Agr. Sci. Eng.》发表研究,提出癌症本质的“PHASE”新框架,将其核心特征概括为可塑性(Pliability)、混合性(Hybridity)、侵袭性(Aggressivity)、社会性(Sociality)和进化性(Evolutivity),就像解开癌细胞的“生存密码本”,为理解癌症难治性提供了全新视角。

可塑性:癌细胞的“变形计”

癌细胞堪称“变形大师”。面对缺氧、营养匮乏或化疗药物等压力,它们能启动“变形程序”——比如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MT),像“脱掉上皮细胞的‘外衣’,换上间质细胞的‘运动装’”,从而穿透血管壁转移到其他器官。研究发现,黑色素瘤细胞甚至能通过“表型切换”躲避靶向药攻击,就像“耐药菌更换外壳”,让药物失效。更神奇的是,癌细胞还会“休眠”:在EGFR突变肺癌中,它们通过基因重编程进入“待机模式”,躲过EGFR抑制剂的追杀,等药物停用后再“苏醒”复发。

混合性:“混血”癌细胞的生存优势

正常细胞各司其职,癌细胞却像“混血儿”,同时拥有多种细胞特征。比如部分癌细胞会呈现“上皮-间质混合表型”,既能黏附组织又能自由移动,还能灵活切换“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两种能量代谢模式,就像“同时拥有汽油和电动两种动力系统”,在不同环境中都能高效供能。这种“混搭风”让癌细胞在转移初期更具活力,也更难被单一疗法消灭。

侵袭性:不仅“跑路”,还会“拉帮结派”

癌细胞的“攻击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主动出击”,如胶质母细胞瘤像“真菌网络”一样侵入健康脑组织,手术难以完全切除;二是“招兵买马”,通过分泌物质“驯化”免疫细胞、血管细胞,甚至“诱导神经长入肿瘤”,就像“修建专属血管和神经‘高速公路’”,为自己输送营养。研究观察到,黑色素瘤细胞会控制巨噬细胞构建异常血管,为 metastasis(转移)“铺路”。

社会性:癌细胞的“朋友圈”法则

肿瘤并非“孤军奋战”,而是个分工明确的“微型社会”。癌细胞之间通过外泌体、细胞因子等“社交工具”沟通:比如乳腺癌细胞会分泌含miR-105的外泌体,“远程操控”成纤维细胞代谢葡萄糖,为自己“供能”;部分癌细胞还会“扮演领导角色”,如皮肤鳞癌中的“肿瘤特异性角质细胞”,协调其他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监视。这种“社会协作”让肿瘤微环境成为癌细胞的“保护伞”。

进化性:癌细胞的“快速迭代”能力

癌细胞是“进化冠军”。它们的基因组极不稳定,像“复制时总出错的打印机”,不断积累突变。化疗、放疗等治疗反而会加速这种“进化”:药物压力下,癌细胞启动“应激诱导突变”,就像“细菌在抗生素中进化出耐药基因”,导致治疗后复发的肿瘤更凶险。研究指出,TP53基因突变(被称为“基因组的守护者失效”)会显著增强癌细胞的进化能力,使其更易产生耐药性。

治疗新思路:不止“杀癌”,更要“维稳”

研究团队提出,癌症本质是人体生理稳态失衡的结果。传统治疗如“斩草”,却忽视了“土壤”——即心理、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PINE系统)的紊乱。例如,慢性心理压力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轴促进肿瘤生长,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正是通过修复“免疫 homeostasis”发挥作用。未来治疗或需“双管齐下”:既要针对肿瘤(如靶向可塑性相关通路),也要通过心理干预、改善睡眠等方式恢复PINE系统平衡,让癌细胞“失去作乱的土壤”。

未解之谜:癌症能被“招安”吗?

研究也引发思考:既然癌细胞如此“善变”,彻底消灭是否现实?团队认为,或许可借鉴“慢性病管理”思路,通过低剂量药物、免疫调节等手段控制其发展,而非强行“剿灭”。正如论文提出的:“癌症可能不是被‘治愈’,而是被‘控制’。”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