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风掠过海面,百米高的风机叶片缓缓转动,将风能转化为电能通过海底电缆送往陆地——这是海上风电的日常运作场景。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速更高且更稳定,年有效发电时间可达2500-3000小时,是理想的清洁能源宝库。我国拥有漫长海岸线和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近年来通过技术突破与模式创新,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2025年上半年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4420万千瓦,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


海上风电的核心竞争力源于装备技术的持续升级。2025年10月,我国自主研制的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在山东东营成功并网,其轮毂中心高度相当于50多层居民楼,叶轮直径超310米,扫风面积达10个半标准足球场,刷新全球单机容量纪录。这台全自主研发的机组每旋转一周可发电62度,年发电量达1亿度,能满足5.5万户家庭全年用电,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万余吨。更值得关注的是“三峡领航号”——全球首台16兆瓦漂浮式海上风机,其半潜式浮体平台排水量达2.41万吨(堪比轻型航母),可抵御17级台风,标志着我国风电正式挺进水深超50米的深远海。

解决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海上风电 +”模式给出了创新答案。山东烟台的融合试验项目堪称典范,38台8兆瓦风机构成的304兆瓦风电矩阵,与国家级海洋牧场共享海域空间:风机基础外围布设人工鱼礁稳固海沙,行间水域设置网箱养殖海参、黑鱼,2024年水产品产值超1亿元,风电累计发电22.22亿千瓦时,实现“发电、养殖、生态修复”三重收益。这种模式既提高了海域利用率,又通过人工鱼礁改善了海洋生物栖息地,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海洋领域的实践价值。


海上风电的规模化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引导。国家通过《“十四五” 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集群化开发方向,布局山东半岛、长三角等五大海上风电基地,并出台政策推动产业向深水远岸转型。在市场机制方面,2022年起新增项目退出中央财政补贴,广东、山东等地通过省级补贴平稳过渡,2025年更深化电价市场化改革,推动风电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交易。这些举措倒逼产业链降本增效,使我国海上风电连续7年新增装机量居全球首位,预计到2030年装机容量将达1.5亿千瓦,带动产业链总产值超20万亿元。

从26兆瓦风机的“巨无霸”突破,到“风电+牧场”的生态融合,海上风电正以“技术创新+政策引导”的双轮驱动,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核心动力。这片深蓝之上的绿色引擎,不仅守护着蓝天白云,更书写着全球能源革命的中国答卷。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社、央广网、中国能源报、光明网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