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新驱动,中国高铁一直是生动的样本。“十四五”时期末,全国4.8万公里的高铁线路纵横交错,每天超千万人次通过高铁快速流动。而中国铁路装备,也在过去五年间,一次次实现更快、更强、更智能的突破。

中国的磁悬浮技术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路径,实现了从技术跟随到全面领先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多技术路线并行、商业化应用快速扩张的独特格局。中国将磁悬浮交通技术作为“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从2016年高速磁浮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到2019年首辆试验样车下线,再经过“十四五”期间多次技术迭代。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了高速磁浮交通全系统的自主研制能力。这不仅成就了当前陆地上最快的交通工具,也将拉动我国一系列高端装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升级。


如今的高速磁浮列车,虽然外形变化不大,实际上已经今非昔比。内部系统与核心零部件都已全面升级。这五年来,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一直在线路上做大量线路试验,这个工程样机经过试验验证考核,现在基本上成熟。这列车已经准备好随时可以上路。

当高速磁浮列车的时速超过600公里,这一速度已超过飞机离地速度——其技术难度远非“速度翻倍”那么简单,而是需要从材料强度、动力输出、系统结构设计等多维度综合突破,经过严格验证才能上路运行。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可实现GoA3级全自动运行、全方位预警、智能操控和调度,支持全环节健康管理与智能运维。

车内大量使用碳纤维,包括侧面、车顶现在都是碳纤维的。车身轻一点,车辆的震动控制表现都会好一些,碳纤维和磁浮列车就是很完美的结合。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过去这十年基本上就在做这一件事。他们希望“十五五”期间,它能有落地的可能性。希望一个新型技术能够尽快地得到应用。它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成就感。


高速磁浮从“跟跑”到“领跑”的突破,背后是国家科技投入的持续加码:去年全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接近2020年的1.5倍。科技创新还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这趟加速前行的列车上的乘客呢?科技创新的“推背感”就是获得感,更是幸福感。相信在下一个五年,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目标,中国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轨道上将跑出更多加速度。让我们一起扶稳、坐好,向未来吧!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央视网、中研网、央广网、大众网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