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雨过天晴,被雨水冲刷过的空气格外洁净、清新。就像把镜子擦干净,能更清楚地看清镜子里的像一样,透过这被雨水荡涤过的空气,目力所及的景物都宛若焕然一新。

雨后的阳光似乎格外灿烂,映照在水波荡漾的湖面上,熠熠生辉。远处的山峦,云遮雾罩,缥缈朦胧,恰似人间仙境。西湖晴天也美,雨天也美,就像传说中归隐后曾经在西湖上泛舟的美人西施一样,无论是素雅的淡妆,还是艳丽的浓妆,总是美丽怡人。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野外的水面,为什么不能水平如镜,总是微波荡漾或者波涛汹涌?水波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荡漾的呢?


水的重力和表面张力共同作用

水波是一种机械波。机械波由物体的机械振动所产生,振动的主体是相对宏观的物体,比较容易被我们身体感知。比如,你用手指弹一个薄薄的铁片,铁片颤动起来,就产生了一系列机械波。弹簧的振动,是机械波。搅动水面,水的涟漪也是机械波。声音同样是一种机械波,其振动频率能被我们的耳朵捕捉到。

杯子里的水,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水平如镜,不会产生水波和涟漪。而在自然界中,吹过水面的风、投入水中的物体、对水的机械搅动,都会引起水自身的重力场和水分子的表面张力之间的博弈,从而导致水波的产生。


在水面平静时,水面各处的高度一致,可以认为各处水面的重力处于垂直向下的平衡状态。这时,水的表面张力处于最小状态,水的表面是水平的。

而当水面发生扰动时,水面会发生高低变化,水面各处的重力不再均等,表面张力会变大。之后,高处的水面会在重力作用下回落,水面恢复到表面张力最小的状态。这个过程中,在水面上的某一点,一些水分子会由于外界的扰动向下沉降,形成水窝。这些水分子下面的水就会向旁边挤压,随后周围的水分子在重力的作用下填补水窝的凹部,形成新的凸起。而新的凸起又会再次搅动周围的水面,形成凹地。这样循环往复,就形成了水波。

水波为什么是圆形的

其实,在水波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除了上下、左右填充,还要向扰动源头(波源)方向运动:上升时,向远离波源的方向运动;下降时,趋近波源运动。因此,水面上的各个水分子沿着近似圆的轨道,上下、前后地做周期性运动,形成了一圈圈涟漪。


在这一圈圈涟漪中,水分子只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平衡位置附近进行周期性的反复振动,并没有随着一圈圈涟漪漂向远处。如果我们在涟漪上撒一些碎纸屑,就可以清楚地验证这一点。

所以,水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态,并不是使水分子大规模迁移。

文章来源:《科学大众》杂志   责任编辑:陆艳


来源: 科普江苏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