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探索自然的征途上,深海、深地、深空一度是三大空白地带。把目光投向海洋,“十四五”期间,中国从“认识深海”到“利用深海”,一步步向着“海洋强国”建设迈进。

不久前,“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太平洋西北部深达9533米的海沟中,发现了一个绵延2500公里的巨大“生命绿洲”。五年来,从南海海沟到太平洋洋底,“奋斗者”号带着科研团队勘测足迹覆盖全球多个关键深海区域,为我国探索深海、利用深海打下坚实基础。


在万米深海,水压超过110兆帕,约合1千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2000头非洲象踩在一个人的背上。“奋斗者”号的生存秘诀藏在技术创新里。它不仅通过中国船级社入级认证获得国际“通行证”,更在“十四五”期间完成关键升级:新增“二次抛载装置”,可在距水面300米处悬停调整,灵活适配复杂科考环境。搭配高清摄像系统、机械臂及采样设备,它能在黑暗、低温的极端环境中精准作业,2020年还与“沧海”号着陆器联动,实现全球首次万米洋底电视直播。

依托“奋斗者”号的探测能力,中国科学家刷新了人类对深海生命的认知。2025年《自然》杂志刊发的研究显示,中科院深海所团队利用它在千岛-堪察加海沟9533米处,发现绵延2500公里的化能合成生命群落——成千上万的管状蠕虫伸出红色触须,双壳类软体动物依附生存,这些生物不依赖阳光,靠海底渗出的硫化氢、甲烷供能。更关键的是,研究发现沉积物中存在大量生物成因甲烷,可能形成“可燃冰”储库,为理解全球碳循环提供了新视角。


“奋斗者”号已成为国际深海合作的桥梁。依“奋斗者”号“极限深潜”的技术优势,中国科学院深海所牵头发起“全球深渊深潜探索计划”。短短三年,该计划已经吸引10个国家的145名科学家参与,系统研究全球九条典型深渊。

2023年,它完成国际首次环大洋洲深潜,首次抵达蒂阿蔓蒂那海沟最深点,将中国科考足迹拓展至全球多片深渊海域。正如总设计师叶聪所言,它的成功研制不仅是中国科创成果,更让人类“对深渊的了解迈出了一大步”。从10909米的坐底纪录到“化能生命走廊”的发现,“奋斗者”号正以技术为笔,在深海画卷上书写中国答案。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网、央广网、网易新闻、光明网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