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 敏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审核:黄红铭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每年春夏秋三季,雨水充沛,山林草地间野生蘑菇蓬勃生长,吸引了不少人采摘食用。然而,野生蘑菇种类繁多,许多毒蕈(有毒蘑菇)与可食用菌类外形相似,普通人难以辨别,误食可能导致严重中毒,甚至死亡。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误食毒蕈导致的中毒事件屡见不鲜,在山区和农村地区更为常见。因此,掌握毒蕈的基本识别方法和中毒急救知识至关重要。本文将从毒蕈的危害、常见种类、中毒症状、急救措施及预防建议等方面进行科普,帮助大家远离毒蕈的危害。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毒蕈的危害
毒蕈含有多种毒素,如鹅膏毒肽、毒蕈碱、溶血毒素等,不同毒素对人体损害程度不同,轻则引起胃肠不适,重则导致肝肾功能衰竭、神经系统损伤,甚至死亡。毒蕈中毒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蘑菇种类、摄入量及个人体质,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中毒风险更高。
毒蕈中毒的特点:①潜伏期长短不一:部分毒蕈食用后30分钟至2小时即出现症状(如胃肠炎型),而有些则需6小时以上甚至数天(如肝损害型),容易延误治疗。②无特效解毒药:部分毒蕈(如鹅膏菌)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只能依靠早期洗胃、血液净化等支持治疗。③易误判:许多毒蕈与可食用菌类外形相似,仅凭经验难以准确辨别。
二、常见毒蕈种类及中毒症状
毒素毒蕈生存的“化学武器”,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与摄入的毒蕈类型及所含毒素密切相关,可对全身各组织器官造成伤害,目前根据毒蕈种类及累及不同器官系统,可分为七大类:
1.急性肝损型:潜伏期通常大于6小时,初期表现为恶心、腹泻等胃肠道症状,36~48小时后出现黄疸、急性肝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常见于鹅膏菌类(如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特征为菌盖白色或灰褐色,菌环明显,部分种类的菌柄基部有明显的菌托(像“蛋壳”包裹)结构。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急性肾衰竭型:潜伏期通常大于6小时,表现为少尿,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急性肾功能不全。
3.神经精神型:潜伏期小于2小时,出现大汗、瞳孔缩小、幻觉、谵妄等症状,严重者抽搐、昏迷。常见于毒蝇鹅膏(红伞白点蘑菇),特征为菌盖红色或橙红色,带有白色或稍带黄色的斑点,童话中常出现的“毒蘑菇”形象。
4.胃肠炎型:潜伏期大多数小于2小时,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上吐下泻,初期看似症状较轻,但重者可出现电解质紊乱、休克,多见于老人和儿童。常见于毒粉褶菌(俗称“狗尿苔”),特征为菌盖黄褐色或灰褐色,菌褶初期污白色后变粉红色,易与可食用蘑菇混淆。
5.溶血型:潜伏期0.5~3小时,表现为溶血、酱油色尿、贫血,可引发急性肾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死亡。常见于亚稀褶黑菇(又名“火炭菌”),特征为菌盖煤灰黑色或暗褐色,菌肉白色,受伤处变红。
6.横纹肌溶解型:潜伏期在10分钟~2小时,表现为乏力、全身肌肉酸痛、酱油尿、高钾血症,致死主因是呼吸循环衰竭。
7.光敏型:潜伏期通常为24~48小时后,表现为日晒部位红肿、水疱,自觉瘙痒。

图片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蘑菇中毒的急救措施
一旦怀疑误食毒蕈,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就医:选择最近的医院急诊就诊,缩短延误时间,切勿等待症状出现后再就诊,尤其是潜伏期超过6小时的毒蕈(如鹅膏菌),可能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若就医路途超过1小时,途中可口服活性炭吸附毒素。
2.保留样本:拍照留存蘑菇整体、横切面及生长环境的照片,若条件允许,将剩余蘑菇、呕吐物分别装入干净塑料袋冷藏,供医生参考,快速鉴定毒素种类。
3.催吐:意识清醒者若刚食用不久,可尝试用手指或筷子压舌根刺激咽喉催吐,减少毒素吸收。昏迷、抽搐者禁止催吐,防止呕吐物吸入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4.补液:中毒后因呕吐、腹泻,易导致大量体液脱失,电解质紊乱,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
5.禁止偏方:切勿盲目使用“解毒草药”“绿豆汤”等民间方法,以免延误治疗。
6.医院急救“四件套”:①洗胃+导泻:尽早、彻底洗胃是关键,同时可配合使用泻药进行导泻,在中毒后6小时内实施疗效更佳;②血液净化:推荐对致死性蘑菇中毒患者尽早启动血浆置换或血液灌流治疗;③应用解毒药物:根据中毒类型和临床表现,医生会采取综合性药物治疗。对于鹅膏毒肽中毒,可酌情使用水飞蓟宾、N-乙酰半胱氨酸等药物,但其疗效尚需更多高级别证据支持。青霉素G的使用也存在争议,需由医生严格评估后决策;④对症支持: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如保肝、补液、纠正电解质、抗惊厥、人工肝及肝移植等,应避免肝肾毒性药物的使用。

图片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特别注意的是,某些毒蕈中毒(如鹅膏菌)可能在短暂胃肠症状后进入“假愈期”(症状缓解),但实际毒素仍在持续损害肝脏,务必住院观察。
四、如何预防蘑菇中毒?
1.不采不食野生蘑菇: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
2.误区破除:
⑴“颜色鲜艳的蘑菇才有毒?”:错误!许多毒蕈(如致命鹅膏)外观朴素。
⑵“虫子吃的蘑菇无毒?”:错误!部分毒蕈毒素对人类致命,但对昆虫无害或耐受性更强。
⑶“高温煮透可去毒?”:错误!多数毒蕈毒素耐高温,难以通过常规烹煮方式破坏。
3.购买正规渠道的食用菌:只买正规超市、电商平台“预包装”的蘑菇,查看SC编码、产地、保质期等信息。避免购买路边摊贩、农民自采的“野生蘑菇”,拒绝“熟人介绍”或自家采摘的蘑菇。
4.就餐防毒:就餐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⑴野生蘑菇与生、熟食分砧板、分刀具。即使确认可食用的野生蘑菇,也建议先沸水煮10分钟以上再进行炒制。不同品种、不同来源的蘑菇避免混放烹煮,防止有毒品种混入,造成“毒菌搭便车”的风险。
⑵老人、儿童、孕妇、肝病患者及肿瘤化疗等人群,应避免食用任何野生蘑菇。外出餐饮时避免选择“野生蘑菇火锅”“菌子刺身”等;若确实需要食用时,选择有《食品经营许可证》且悬挂“野生蘑菇安全示范店”标识的正规餐厅。
⑶旅游提示: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等毒蕈中毒高发区,部分农家乐可能误将有毒野生蘑菇作为特色菜进行推荐,就餐前务必询问确认菌类品种并拍照留证。
5.提高辨识能力:建议参加专业毒蕈辨识培训或参考权威图鉴,但需注意,即使具有一定经验者也可能误判,故在接触野生蘑菇时应始终保持谨慎。
6.加强公众宣传:在野生蘑菇生长旺季,社区、学校及卫生健康、农业等相关部门应联合开展科普宣传,尤其向农村和山区居民普及毒蕈危害及辨别知识。
五、结语
野生蘑菇虽是大自然的馈赠,但其中潜藏致命风险。毒蕈中毒事件多因“侥幸心理”导致,仅凭经验认为“以前吃过没事”“这次也没问题”。然而,一次误食就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请牢记:不采、不买、不吃野生蘑菇!如不慎中毒,务必立即就医,争取最佳抢救时间。珍爱生命,远离毒蕈!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