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座海底山脊,在两千米深的海水中寂静延伸;在那里,一件件由中国设计、制造、出海的“巨无霸”装备正悄然发挥作用。近日,我国海油工程旗下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承建的24套2000米级超深水吸力锚装备全部交付,这不仅意味着一个项目的完成,更展示了中国在深海装备制造领域迈出的关键一步。
智能制造升级成为重要抓手。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关键装备自主化水平提升全面推进,汽车、能源等行业成套装备智能化改造成效显著。三一重能韶山叶片工厂的智能化实践颇具代表性,其采用全智能辅助定位、机器人激光引导等技术,实现叶片生产全流程自动化管理,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范本。

从构想到出海,从车间焊接到海底安装,中国制造的足迹越来越深,也越来越“深水”。
三亚南山港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船,更形象地说,它是一个水上的“扫地机器人”,能够在行进的过程当中,将它面前、水面和水下的垃圾进行清理,可以24小时工作,这也就意味着它能够与水面上的往来通行船只有一个“错峰出行”。它每小时可以清理1万平方米的水面垃圾,使得清理效率大大提升。
“海洋地质十号”船,用于采集海底岩心的重力活塞取样器、开展海底地质勘探的多道地震探测系统等核心装备,展示了其在海洋地质勘探、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等领域的硬核实力。“向阳红10”号科考船,配备的深海遥控探测机器人(ROV)及多种型号的海洋水体监测设备,系统呈现了从海底到水体的立体化科测能力。
中国渔政44002船接力开启科普时间,作为全国首艘取得中国船级社智能船级符号i-ship(N,M,I)的执法船,这艘“海洋卫士”的卫星通信系统、光电取证设备、遥控水炮等核心执法装备。

这些装备将用于全球最大规模的盐下超深水油田项目,它们每一次入海、每一次高压固定,都是中国制造在极端环境中的一次胜利。深蓝之下,由国产力量打造的“定海神针”正在为世界能源场景增添中国智慧。制造强国的梦想,不只是能造得更好,更是能在深海、极端、未来场景中站稳脚跟。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 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赵庭月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央广网、中国新闻网、经济参考报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