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蓝的湖面上,一架巨大的身影掠过水面,激起高高浪花。这不是普通飞机,而是由中国自主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G600“鲲龙”水陆两栖飞机。近日,它在野外环境中完成首次汲水投水演练,圆满实现连续九次汲投,总投水量达百吨级。这一幕,不仅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又一突破,更是“制造强国”理念在蓝天白云间的生动写照。

当前,AG600飞机批量生产的3架机已完成生产试飞,年内将交付用户。大型水陆两栖灭火飞机AG600取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未来,AG600“鲲龙”将进一步开拓驻防范围,与地面消防力量共同形成一张立体化的森林安全防护网。

在野外环境下汲水、投水,是对AG600飞机全系统的一次检验。本次演练AG600飞机自长白山机场起飞,飞行约190公里抵达松花湖水域后迅速进入作业状态,完成汲水投水演练。AG600飞机有汲水投水、注水投水两种典型任务,机场注水12吨飞抵目的地投水后,可再连续汲水投水9次,总投水量120吨,投水覆盖区域落雨量为大雨及以上级别面积大于40000平方米。掠水的巨龙身影,中国制造的力量正一步步化为现实。

从设计图纸到海天试飞,“鲲龙”AG600的每一次腾空,都是中国制造体系协同创新的成果。它集成了上万项自主研发的零部件,背后是一条贯穿航空材料、动力系统、智能制造测试验证的完整产业链。正是这些看似细微的突破,让中国的大型特种飞机从“能造”到“造好”,从“起飞”到“可靠”,为自主航空工业积累起坚实的底座。AG600是为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需要,是我国首次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飞机。AG600于2009年立项,填补了中国特种大飞机领域的空白,同时完成了从机身到机翼,从航电系统动力装置均由国内自主研发制造的突破。


“鲲龙”不仅是一架飞机,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从“能造”到“智造”的跃升。它以坚实的机体、灵活的性能、精准的系统,支撑起航空工业的科技底座,也让“制造强国”的梦想不再停留在实验室与厂房,而是翱翔于天地之间。

从蓝图的第一笔,到海天一线的轰鸣,这架巨翼见证着自主创新的力量正在把“制造”变为“智造”、把“追赶”变为“引领”。未来,当更多国产重器飞向天空、驶向深海、深入地底,中国制造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赵庭月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央广网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