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人形机器人还只是展览台上的“明星”,动作笨拙、语音迟钝,只能完成设定好的演示。如今,它们已经能走进工厂、巡检车间、协助装配,甚至参与危险作业。
在全国多地,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科研探索迈向产业化落地。它们的“肌肉”来自高精度伺服系统,神经“思维”依托人工智能算法,而它们的“骨骼”与“皮肤”——正是中国制造的结晶。

产品采用铝合金结构件一体化成型技术,与现有加工方式相比,制造效率提升50倍,生产成本降低60%,轻量化程度提升15%。目前,研发团队正积极研发镁合金及碳纤维零部件成型工艺,力求进一步突破材料性能边界,为下一代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轻量化解决方案。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关节模组、灵巧手等人形机器人关键共性核心部件,充分发挥戴卡在产品开发、材料研发和工艺创新方面的技术优势,为我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从零部件到模组、从算法到整机,人形机器人制造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国产化”推进,标志着从“会走”到“能用”的跨越。自主识别指令、精准抓取食材、控制火候,并能根据用户需求实时调整……越疆科技自主研发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化身粤菜大师,为记者端出一份香喷喷的煲仔饭。从完成“擦盘子”等简单动作,到如今独立完成做煲仔饭等复杂任务,算法持续进化和场景数据反哺缺一不可。想要获得数据反馈,就必须有更多应用场景支撑。
在中国的人形机器人研发版图上,越来越多的国产“智造”正迈出实验室,走进现实生活。而就在不久前,一位特别的“火炬手”把这一趋势推向了聚光灯下。

当一个由中国设计、制造、应用的人形机器人在车间里安全、高效地作业,它不仅仅是一个装置,而是制造强国自信的体现。它告诉我们:未来,不只是机器替代人,而是让人类创造出更智能、更可靠、更服务于社会的制造系统。中国制造的“人形”未来,正一步步走近现实。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赵庭月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工人日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