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付彬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副主任医师
审核:武 晔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主任医师
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周围常见的骨折类型,多由高能量创伤(如车祸、高处坠落)或低能量损伤(如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引起。由于胫骨平台是膝关节的重要承重结构,此处骨折可能导致关节不稳、畸形愈合或创伤性关节炎,因此正确的分型和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胫骨平台骨折的分型系统及治疗方法,帮助读者更全面理解这一疾病。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胫骨平台骨折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1.发病机制
胫骨平台是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体重承载及力学负荷传递。胫骨平台骨折常见的病因主要分为两类:①高能量暴力伤:如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多见于中青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多发伤及严重软组织损害,骨折类型较为复杂。②低能量损伤:如滑倒或跌倒,多见于老年人或骨质疏松患者,这类患者因骨质脆性增加,即使轻微外力也可能引起骨折,多表现为单纯压缩性骨折。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临床表现
患者初期常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局部可见皮下瘀斑,严重者可伴有畸形及关节不稳定。体检时,压痛点多位于胫骨上缘,部分患者可触及骨折断端异常活动。影像学检查(X线、CT及MRI)为明确骨折性质、评估骨折移位及合并损伤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胫骨平台骨折分型
准确的分型不仅有助于病情描述,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胫骨平台骨折分型系统主要包括Schatzker分型、AO/OTA分型以及近年来提出的基于三维影像评估的分型体系(如Luo分型)。
1.Schatzker分型
Schatzker分型是临床最为常用且直观的分型方法,依照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将胫骨平台骨折分为六型:
Ⅰ型:外侧平台劈裂骨折。表现为胫骨平台外侧单纯横向裂纹,骨折块无明显下陷或移位,多见于低能量损伤(如老年人跌倒)。
Ⅱ型:外侧平台劈裂-压缩骨折。因外力作用导致胫骨平台外侧边缘分离,同时伴有部分区域受压塌陷,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Ⅲ型:外侧平台纯压缩骨折。多因高能量轴向压缩力引起(如高处坠落时膝关节伸直着地),表现为胫骨外侧平台中央区域凹陷或压塌,一般无明显骨折线分离。
Ⅳ型:内侧平台骨折。通常为高能量暴力伤(如车祸)导致,多合并内侧副韧带及半月板损伤,骨折块移位明显。
Ⅴ型:双平台骨折。指同时涉及胫骨内、外侧平台,往往为严重暴力创伤所致,伴有膝关节不稳定及软组织损伤。
Ⅵ型:双平台骨折合并干骺端-骨干分离。此类型骨折除双平台受累外,还伴有胫骨干骨折,关节线断裂及周围软组织连续性破坏,预后较差。
2.AO/OTA分型
AO/OTA分型依据字母和数字的编码系统,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该系统将骨折分为A、B、C三大类:
A类:关节外骨折,骨折未累及胫骨平台关节面,多为胫骨干骺端骨折;
B类:部分关节内骨折,骨折累及单侧平台关节面,但未贯穿整个关节面,如外侧平台劈裂骨折;
C类:完全关节内骨折,骨折贯穿胫骨内、外侧平台,关节面完整性破坏,通常提示较高的治疗难度和术后关节炎风险。
3.Luo分型及其他三维重建分型
近年来,随着CT及三维重建技术的进步,Luo等学者提出基于三维图像分析的分型方法,将胫骨平台分为内侧、外侧和后平台三个独立的区域,能够更准确地反映骨折的复杂程度和累及区域。这种分型在手术方案制定、手术入路选择及关节面重建策略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三、胫骨平台骨折治疗原则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目标核心在于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和精准重建关节面,以降低日后关节炎发生风险,改善关节功能。临床需根据骨折类型、移位程度、患者年龄及软组织条件综合评估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1.保守治疗
(1)适应证:①低能量损伤,骨折块移位较小(通常<2mm),关节面平整;②患者年龄较大,无法耐受手术;③骨质疏松但无明显关节不稳定情况;④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手术风险高的患者。
(2)处理原则:①固定方法:采用膝关节支具或石膏固定,限制膝关节活动;②负重管理:严格保持6到8周非负重状态,防止骨折移位;③监测与复查:动态监测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以评估骨折愈合进展。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3)局限性:保守治疗虽然避免了手术风险,但易导致骨折复位不完全,增加日后膝关节炎的风险,并遗留功能受限的可能性。因此,精准把握适应证、选择并严格执行康复计划至关重要。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目前中重度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主流方案,其主要目标为实现精确复位、稳定内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常用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开放复位内固定(ORIF)、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固定等。
• 开放复位内固定(ORIF)
(1)适应证:①骨折块移位明显、关节不稳定;②SchatzkerⅡ型、Ⅲ型、Ⅳ型、Ⅴ型及Ⅵ型骨折;③合并软组织损伤或关节内结构损伤;④保守治疗过程中出现骨折移位或膝关节不稳定。
(2)优点:手术复位可以实现良好的关节面对合,有助于恢复膝关节的正常活动并降低晚期创伤性关节炎发生风险。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 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固定
(1)优势:①通过关节镜直观观察膝关节内情况,可同时诊断和治疗半月板撕裂、韧带损伤等合并病变; ②在关节镜引导下精准进行骨折复位和固定,术中创伤小,对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害较轻,降低术后感染风险;③术后疼痛程度低、恢复快,住院时间较短。
(2)适应证:①部分较为简单或中度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②合并关节内损伤但整体骨折移位不严重的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关节镜辅助技术要求手术者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巧,且不适用于严重粉碎性骨折或软组织严重受损的患者。
四、术后康复及预防并发症
术后康复及预防并发症是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膝关节恢复效果及远期功能使用。需在医生指导和评估下,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
1.早期康复锻炼
术后早期,保持适度的关节活动对防止粘连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建议:
(1)在医师指导下开展关节被动屈伸训练、肌肉等长收缩及等张运动,促进肌肉力量恢复,防止肌肉萎缩;
(2)影像检查提示骨折初步愈合,可进行膝关节主动屈伸训练,并尝试部分负重;
(3)根据骨折愈合稳定情况,逐步调整负重进度,开展膝关节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
2.并发症预防
(1)感染:尤其是开放性骨折或手术皮肤切口感染,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术后抗感染治疗,密切观察手术切口,及时处理,避免感染扩散;
(2)创伤后关节炎:关节面不平整或软骨损伤易导致慢性炎症及关节退化,手术中需尽可能实现关节面精准重建,术后避免过早过度负重;
(3)深静脉血栓形成:长时间固定和活动受限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因此早期应用抗凝预防措施及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至关重要;
(4)神经血管损害:手术操作中应尽量避免对周围神经血管造成二次损伤。
3.康复周期与预后
根据骨折的复杂程度,康复周期通常为3到6个月,部分患者需更长康复时间。早期康复能帮助患者恢复部分关节活动功能,但完全恢复到骨折前的水平则需要更长时间,尤其是中青年患者、运动员等对功能要求较高的人群。定期随访、影像学评估以及物理治疗对于促进功能恢复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手术技术和康复理念的不断进步,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治已逐步实现精准化、个体化和微创化。患者在遭遇此类创伤时,应积极配合医疗团队,遵循医生建议完成治疗和康复训练,力求尽快恢复正常活动,避免并发症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