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气温整体趋势走低,昼夜温差常达10℃以上,人体在低温环境下,新陈代谢速率会降低,免疫系统活性减弱,心脑血管、呼吸、消化等系统疾病进入高发期。
此时,通过针对性体检掌握身体机能变化,结合节气特点调整养生方式,是抵御冬季健康风险的重要手段。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中心许倩主治医师,将从医学角度,梳理冬季体检需重点关注的人群,以及不同人群的科学养生要点。
四类高风险人群,冬季体检需重点关注
1.慢性基础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
冬季低温会导致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管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加,高血压患者血压容易波动,糖尿病患者因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控制难度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风险较夏季升高。
2.中老年人群(50岁以上)
50岁后人体各器官功能呈退行性变化,呼吸系统肺活量每年会有所下降,骨骼密度也会逐渐流失(女性因绝经后雌激素减少,流失速率可达男性2倍),冬季呼吸道感染、骨质疏松性骨折、消化功能紊乱等问题发生率显著上升,且部分慢性病早期症状隐匿(如早期胃癌、肺癌检出时多无症状),易被忽视。
3.久坐办公人群(日均久坐超8小时)
冬季室内暖气环境下,人体出汗量减少,加上缺乏运动,久坐人群血液循环速度减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同时高油高盐饮食(如火锅、烧烤)摄入增多,脂肪肝发生率较其他季节升高,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还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亢或甲减)。

(▲AI图片)
4. 体质虚弱、反复呼吸道感染人群
冬季呼吸道病毒活性增强,如流感病毒、鼻病毒、新冠病毒。
体质虚寒者,表现为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冬季反复感冒超3次,因免疫球蛋白水平较低,易成为病毒侵袭的重点人群,部分人群还可能存在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可调节免疫功能,缺乏时感染风险升高。
冬季给三类重点人群的养生建议
1.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保暖控温为核心,饮食运动需适度
头部、颈部、脚部温度感受器密集,受凉易致血管收缩、血压骤升。外出需戴防风帽(盖耳尖)、围巾裹下颌(避颈动脉窦)、穿加绒防滑鞋,室内外温差控制在5-8℃。
饮食忌过量羊肉等热性高饱和脂肪食材,多选芹菜(舒张血管)、木耳(降血黏)、洋葱(扩血管)等。运动选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项目,避开晨起6-8点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时段。
2. 中老年人群:润燥防摔兼顾,护好呼吸与消化
冬季干燥易伤呼吸道黏膜,每日饮水宜1500ml左右,多吃梨、银耳、百合等润燥食材,室内加湿器湿度可调整至50%左右。
日常防跌倒需穿防滑鞋,卫生间装扶手、铺防滑垫;可每日食用牛奶、豆制品等补钙,在有阳光时晒太阳15-20分钟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肠胃养护以温软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小米粥、面条等),忌生冷坚硬,每餐七分饱。

(▲AI图片)
3. 久坐办公人群:护眼祛湿同步,改善 “冬困”
冬季干燥加久用电子屏易致干眼症,可多吃玉米、胡萝卜(含叶黄素)、蓝莓(含花青素)护目;每用屏1小时远眺3分钟,每日做1-2次眼保健操。
久坐易湿气重,可以饮用炒制的薏米红豆水(减寒性),睡前用40℃热水泡脚15-20分钟(可加生姜、艾叶)。
因为冬季日照时间短、褪黑素分泌增多,容易冬困,所以尽量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早餐吃鸡蛋牛奶等高蛋白食物补充能量,午后小憩30分钟,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减轻困乏感。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中心罗运花主任提醒:冬季身体代谢放缓、能量消耗减少,是修复机能、储备健康的黄金时段,也是慢性病防控关键期。通过针对性体检排查隐患,结合生理变化和节气特点调整养生方式,才能更好地抵御低温健康风险。建议根据自身年龄、体质及基础疾病情况,请专业医师制定个性化的体检和养生方案,以科学的方式守护冬季健康。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中心 许倩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ZS)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