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稻田,金色浪涛中藏着袁隆平毕生追逐的光。初次深入了解袁隆平院士的事迹,并非来自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在一部记录他田间岁月的纪录片里:他弯腰站在泥泞中,裤脚沾满泥水,手掌粗糙,却捧着稻穗笑得像孩子,眼里闪着比阳光更炽热的光芒。那一刻,我懂得“追光逐梦”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用一生践行的承诺“追光逐梦”不是口号,而是他用一生践行的承诺,是他在科普与科研道路上,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的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一、从“避饥”到“育种”,追光之路始于朴素初心
袁隆平的“追光之路”,始于一个朴素却坚定的梦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上世纪六十年代,饥荒肆虐,他亲眼见过饿殍遍野的惨状,也听过乡亲们因粮食短缺发出的叹息。那时的他,还是西南农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本可以在三尺讲台安稳度日,却毅然转身扎进了稻田。
别人眼中“土得掉渣”的农活,在他看来却是通往希望的必经之路;别人觉得“不可能实现”的杂交水稻研究,在他心中却是必须攻克的难关。他说:“科学研究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为了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带着学生顶着烈日、踏着晨露,在湖南、云南、海南等省份的稻田里穿梭,每天弯腰观察数十万个稻穗,记录下无数组数据。有一次,为了保护试验田的秧苗不被洪水冲走,他跳进齐腰深的水里,一手护着秧苗,一手划水,直到把秧苗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自己却因长时间浸泡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正是这份“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让他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在1973年成功培育出“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使水稻亩产大幅提高,从此改写了中国粮食生产的历史。
二、科研与科普共生,让“稻光”照亮千万家
在袁隆平的世界里,科研与科普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一体。他深知,一项科研成果若不能惠及大众,便失去了它的真正价值。因此,在攻克杂交水稻技术难关后,他没有将成果束之高阁,而是马不停蹄地开启了“科普中国行”的征程。他带着杂交水稻种子,走进偏远山区的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如何育苗、插秧、施肥;他不顾年迈,多次奔赴全国各地举办讲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杂交水稻的原理和种植技术,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农民能听懂、会操作的实用技能。
有一次,在湖南一个贫困县,一位老农握着他的手说:“袁院士,以前我家一亩地只能收三百多斤稻子,现在种了您的杂交稻,能收八百多斤,再也不用愁饿肚子了!”袁隆平听后,眼里泛起了泪光,他说:“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让杂交水稻走进千家万户,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吃上饱饭。”他还积极推动杂交水稻技术走出国门,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建立试验基地,培训当地农民和技术人员,让中国的杂交水稻成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的“中国方案”。截至2020年,杂交水稻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面积已超过700万公顷,每年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数千万人。这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世界的田野上”的担当,正是他对“科普中国行”最生动的诠释。
三、一生耕一田,做一粒扎根大地的“好种子”
袁隆平的追光之路,还闪耀着“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做好一件事”的专注与坚守。从青年到老年,他的脚步始终没有离开过稻田。即便到了80多岁高龄,他依然每天坚持去试验田观察稻穗,遇到刮风下雨,就撑着伞在田埂上徘徊;身体不适住院时,他最牵挂的还是试验田里的秧苗,常常让助手拍下照片给她看。有人问他:“袁院士,您都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这么辛苦?”他笑着回答:“我热爱农业科学,热爱这片稻田,只要我还能动,就想为杂交水稻事业多做一点贡献。”
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默默耕耘;没有追求名利的浮躁心态,只有对科学事业的无限忠诚。他曾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而他自己,就是这样一粒“好种子”,在祖国的田野上生根发芽,用毕生的心血孕育出沉甸甸的稻穗,也孕育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袁隆平精神”。
四、追光精神不灭,稻香里的传承永不停歇
如今,袁隆平院士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的“光”却永远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当我们在餐桌上享用香喷喷的米饭时,不要忘记这份温饱背后,是一位老人毕生的坚守;当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要想起他在稻田里不畏失败、勇于探索的精神;当我们谈论“追光逐梦”时,要记得他用一生证明:真正的梦想,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真正的追光者,不是仰望星空的旁观者,而是敢于披荆斩棘、向光而行的实践者。
五、以青春追光,续写新时代的“稻香篇章”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我们或许无法像袁隆平院士那样在科研领域做出惊天动地的贡献,但我们可以学习他“把小事做到极致,把平凡做到伟大”的精神。在学习中,专注于每一个知识点,像他观察稻穗一样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在生活中,珍惜每一粒粮食,用实际行动践行“光盘行动”,传承他“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初心;在工作中,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像他一样,心怀热爱、坚守责任,把自己的“光”融入祖国发展的“大光”之中。
稻香依旧,追光不止。稻香依旧,追光不止。袁隆平院士虽然走了,但他的名字将永远刻在祖国的田野上,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他追逐的那束“光”,早已化作千万束光,照亮了更多人前行的道路,也必将激励我们在“科普中国行”的征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继续勇敢地追光、逐梦,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精彩篇章。
来源: 抚州市科普作家协会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抚州市科普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