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朋友聚会,火锅里红油翻滚,羊肉串也在木炭上滋滋冒着泡。准备迎接美食的时候,突然"哎呀一声"——不小心咬到了腮帮子!一瞬间龇牙咧嘴,心想:"算了,过两天也就好了。"
两天后,嘴里的那个小溃疡犹如"火山口"般,如约而至。让每次喝水都像是在撒盐,吃饭也如”跳舞”一般。那种酸爽,让经历过的人都在想—这不过是个小小的溃疡,怎么就那么疼呢?


一、嘴巴里的"误伤"是怎么发生的
我们的口腔,每天要咀嚼上千次,但偶尔也会失手.
1.一场精密的"交响乐"
其实,咀嚼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如同一场超级精密的"交响演出"。大脑就是总指挥,它指挥着咬肌、颞肌等"乐手"协同配合。牙齿咬下去时,让舌头把食物送到合适的位置,同时脸颊内侧乖乖让开,让各个"乐手"的动作分毫不差。而这时的牙周组织,就变成了舞台监督,会实时向大脑汇报一下:"老板,这块肉有点硬!""这边的食物位置不太对!"等等......此时,大脑也根据这些"情报"实时调整动作和节奏。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在黑暗中,甚至在被窝里猫东西吃,也不会咬到舌头的原因——因为这个场演出,配合的相当默契。
2.偶尔的那些小插曲
但,再完美的演出也有出错的时候。以下几种情况就容易让这场”交响乐”暂时停顿一下,比如:
①一心三用:边吃边唠嗑、还刷着手机,让总指挥分心,演员也容易出错。大脑在"现在吃什么",”哈哈大笑”和"这个该点赞"间迅速抉择,有时就顾不上精确指挥嘴巴了!!!
②累了的时候:特别是在熬夜、加班、压力山大时,团队也会疲劳过度。动作不协调,反应慢半拍。甚至有时,睡觉还会磨牙、咬到腮帮子,这也是压力和焦虑的作用。
③狼吞虎咽:看见现切的牛羊肉或者饿极了的时候,嘴巴有时也会像个失控的挖掘机,还没搞清楚食物有没有送过来,牙齿就"啪"地一下---下去了!这让可怜的腮帮子和舌头躲闪不及,就被"误伤"了。
④牙齿排队不那么齐:如果牙齿排列不整齐,或者脸颊内侧有多余的"肉褶子"等.就像舞台上多了几块障碍物,让演奏者更容易磕磕碰碰。
⑤岁月不饶人:当年龄大了,口腔的感觉也会没那么灵敏,肌肉的配合也不如以往,这时也更容易咬到自己。
二、小溃疡的大痛苦——非常疼!
在刚刚的一两天,小伤口处会出现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坑",中间可能有点黄白色,周围是红红的一圈。别看这只有米粒般的大小,但这股疼痛却能食不知味、甚至辗转难眠!这是因为:
①口腔——是个"敏感地带"
口腔黏膜是感觉最灵敏的地方之一,比手指尖还要敏感!嘴巴是食物进入机体的"第一道关卡",它必须能迅速分辨:"这是好吃的还是更好吃的?凉还是热,甚至是安全还是危险!"
而口腔里,也分布着很多的痛觉"探测器",它们直接连着三叉神经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信号毫秒级直达大脑。其他地方的疼痛信号,可能还要"绕个路",但口腔的疼痛信号走的是个--"VIP快速通道"。这就是为什么口腔溃疡的疼痛往往来得又快又猛,让人猝不及防。
②炎症反应——疼痛的"放大器"
溃疡形成后,免疫系统也立刻启动了"紧急预案"。就像消防队及时赶到火灾现场,大批的免疫细胞涌向这个米粒般的区域,准备清理"战场",消灭细菌。但,在这个过程中,伤口也会释放出"疼痛信使"——比如白介素、前列腺素、组胺等等(这些物质就是机体的"疼痛放大器")。它们的作用把痛觉神经的"音量"调到了最大----即只要轻轻一碰,甚至不碰,都会"哇哇大叫"的那种。
这就是为什么,溃疡那里,哪怕被轻轻感应,或是喝口水、吃点东西,都会疼得龇牙咧嘴—因为痛觉神经已经被放大了N倍。更糟糕的是,溃疡创面还是个"敞开的伤口",口水、食物残渣、细菌等都会刺激它,犹如往伤口上反复撒盐,疼痛就没完没了了。


三、疼痛也有的等级---疼痛分级
疼痛是个很主观的感受—有的觉得"疼掉大牙了",也有觉得"还能忍忍"。在医学上,判断到底有多疼,就给疼痛"打了个分",这就是疼痛分级.
1.疼痛的"记分板"
最常用的,数字评分法(NRS)——就像一个"疼痛尺子".
这是一个从0到10的"尺子",给疼痛打分:
0分:完全不疼,感觉良好
1-3分(轻度疼痛):有点不舒服,但不影响正常生活。就像被蚊子叮了一口,有点痒有点烦,但该干嘛还能干嘛
4-6分(中度疼痛):明显感觉到疼了,注意力也会被疼痛吸引,但咬咬牙还能忍。犹如扭伤脚踝,走路一瘸一拐,虽然干活效率打了折扣,但还能勉强能坚持
7-8分(重度疼痛):疼得很厉害,很难集中注意力做其他事。就像牙痛发作时,疼得坐立不安,什么都干不了,只想赶紧去找医生
9-10分(极重度疼痛):这是我们能想象到的最剧烈疼痛。9分相当于肾结石发作时的绞痛.10分就是女性分娩时的阵痛.这种疼痛足以让人崩溃,甚至完全无法忍受.在这里,真的要像伟大的母爱致敬......
而在日常生活中,对比下场景和感受,也许会更直观:
被纸划破手指:1-2分
撞到桌角:3-4分
光脚踩到那块乐高积木:5-6分
拔智齿时的疼痛:6-7分
骨折:7-8分
肾结石发生时的绞痛:9分
分娩阵痛:10分
2.那口腔溃疡有多疼呢?
其实,大多数的口腔溃疡疼痛在4-7分之间,属于中度到中重度疼痛。虽然不像分娩时那样"疼痛",但持续的、每次碰到都会触发的疼痛,也实实在在地影响了生活质量。一天要吃的三顿饭等等,也这种反复的折磨确实苦不堪言。
四、溃疡的"自愈"——从刚刚发生到快快消失
好像一本溃疡的"自愈日记"
Ⅰ.第1-3天:这是疼痛最猛烈的阶段。免疫细胞在伤口里"大扫除",炎症反应达到高峰。此时溃疡边界清晰,黄白色的"保护膜"很明显,碰一下就像---被电了一下。
Ⅱ.第4-7天:疼痛开始减轻。新的细胞开始"盖房子",合成胶原蛋白,形成"肉芽组织"。新生的毛细血管向伤口中心延伸,为修复工作输送营养。
Ⅲ.第7-14天:对于普通的咬伤性溃疡,这时候多半都好了。表层细胞从溃疡边缘向中心"修复",封闭了伤口。疼痛消失,溃疡缩小或完全不见了。而且,口腔黏膜的"再生能力"超强,小溃疡通常也不留疤痕。
五、而这些情况,则要引起注意,得去看一下
虽然大多数口腔溃疡都会自愈,但以下情况一定要警惕:
1.溃疡超过3周还不好:正常的溃疡应该在2-3周内愈合。如果超过3周还没好,甚至越来越大.
2.溃疡长得"有点怪":比如边缘像锯齿一样,或者像菜花、火山口
摸起来硬邦邦的,像里面有个"硬疙瘩".溃疡周围有白色或红色的斑块等等.
3. 身体发出了其他"警报":脖子上摸到肿大的淋巴结,莫名其妙地消瘦,吞咽困难或嗓子一直疼,牙龈出血、牙齿松动、口腔麻木等其他异常
4. 溃疡"三天两头"地长:如果口腔溃疡频繁发作(比如每个月好几次),或者同时有生殖器溃疡、眼睛发炎、皮疹等,则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表现。
5. 疼得连饭都吃不了:如果溃疡疼得厉害,导致无法正常进食、喝水,甚至脱水或营养不良,也要及时就医。


六、如何避免"咬到的小溃疡"
比如
细嚼慢咽:给嘴巴足够的时间"排练",不让"演员们"手忙脚乱
专心吃饭:放下手机,也少说话,让大脑这个"导演"专注工作
好好休息:让疲劳和压力休整,保证充足睡眠非常重要
矫正牙齿:如果牙齿特别不整齐,老是咬到自己,就得考虑下整牙
七.长了溃疡了怎么办?
1.保持口腔清洁:用温和的淡盐水或漱口水漱口,早晚刷牙但别直接刷到溃疡
2.避开"雷区":暂时别吃辣的、酸的、咸的、烫的或硬邦邦的食物
3.去看医生,得到专业解决
最后,小小的口腔溃疡,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揭示了身体的精密运作:神经肌肉的完美配合、免疫系统的"护卫"行动、疼痛机制的奥妙。而它也提醒着我们:即便是吃饭这样最平常的事,也需要身体各个部分的默契合作。
所以,还是得细嚼慢咽.但真要不小心咬到舌头或腮帮子,也不妨多一点耐心,让它慢慢愈合。如果溃疡表现不好或长时间未愈,千万别拖,及时去看医生。毕竟,健康无小事--早发现,早重视,早干预,也让早点不疼。

参考文献:
1.Jacobson JM, Greenspan JS, Spritzler J, et al. Thalidomide for the Treatment of Oral Aphthous Ulcers in Patients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N Engl J Med. 1997;336(21):1487-1493. doi:10.1056/NEJM199705223362103
2.Plewa MC, Chatterjee K. 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3. PMID: 28613633
3.Tarakji B, Gazal G, Al-Maweri SA, et al.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 for dental practitioners. J Int Oral Health. 2015;7(5):74-80.
4.Koray M, Tosun T. Oral Mucosal Trauma and Injuries. In: Gaddey HL, Riegel AM, editors. Integrative Clinical Dentistry. IntechOpen; 2019. doi:10.5772/intechopen.84797

来源: 紫龙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