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则兴,背海则衰”,海洋作为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正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在我国,“蓝色引擎”特指以海洋经济为核心,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的发展动能,其凭借贯穿一二三产业的独特优势,推动经济向“蓝海”拓展。2025年上半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5万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领跑国民经济,印证了“蓝色引擎”的强劲活力。


“蓝色引擎”的核心驱动力来自深海科技的突破。在南海1500米海床之下,“深海一号”超深水自营大气田每年稳定输出45亿立方米天然气,通过海底管道直供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南的民生及工业用户。这一设施集群构建的技术体系,正带动深水油气藏高效开发,而全球70%-80%的油气重大发现源自深水区域,凸显深海能源的战略价值。海上风电领域同样亮点纷呈,广东阳江±500千伏海上换流站首创“绿电拼车”模式,将4个风电项目的绿电汇集输送,预计2026年投产后年供电60亿度,推动我国海上风电从“跟跑”转向“领跑”。

产业融合催生的“乘数效应”让“蓝色引擎”威力倍增。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以全电力驱动系统实现深远海养殖,年产三文鱼8000吨,年产值超5亿元,计划推广后可形成280亿元市场规模。更具创新性的是“陆数海算”模式,我国首个商用海底智算中心集群投入运行,100个海底智算舱每年可省1.2亿度电,未来还将与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深度融合。水下装备也不断突破,“南鲛号”敷缆机器人以1000米/小时的速度攻克稀软土作业难题,推动海洋开发向深远海延伸。


“蓝色引擎”的可持续运转离不开政策与生态的双重保障。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创新驱动、人海和谐”等五大原则,“十四五”规划专章部署海洋经济,2024年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划定生态底线。地方层面同样动作频频:浙江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经济发展厅,实施“倍增计划”;广东培育海洋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上海构建“3+5+X”海洋产业体系。这些举措推动我国海洋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10年间增长75.9%,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

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蓝色引擎”还承载着国际合作使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我国推动蓝色经济国际合作,通过蓝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工具完善投融资环境,深化海水养殖、滨海旅游等领域协同。从深海油气到海上风电,从智慧牧场到海底智算,“蓝色引擎”正以多元融合的发展路径,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注入持久的蓝色动能。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社、央视网、中国网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