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患于“未燃”?
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的高温、热浪和干旱持续加剧,显著增加了森林火灾发生的频率、强度和蔓延速度,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生态安全构成了严峻威胁。那么森林火灾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又该如何预防?

一、森林火灾的成因
森林火灾的发生离不开“森林可燃物、火源和氧气”三者的相互作用。其中森林可燃物是物质基础,包括森林中的乔木、灌木、草类、苔藓、地衣、枯枝落叶、腐殖质和泥炭等。而火源为引燃可燃物提供了初始能量,通常可分为天然火源和人为火源两类。
天然火源中最常见的是雷击。雷击火主要发生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偏远原始林区,具有监测发现难、精准定位难、扑救处置难的特点。我国大兴安岭、四川凉山、新疆阿尔泰是雷击火的高发区。
人为火源是导致林区森林火灾发生的最主要火源,包括林内计划烧除、炼山、烧垦、烧荒等生产性用火,野外吸烟、迷信烧纸等生活用火;境外烧入的外来火,甚至恶意纵火等。
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在降水少、气温高、相对湿度低时,林内可燃物干燥,此时若有火源存在,则极易引发森林火灾。

二、如何预防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是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灾害。当前我国森林防灭火工作始终秉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方针,其中预防是减灾的根本,具体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火险监测与预警:
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首先从技术层面上,利用卫星遥感开展大范围的烟雾和火灾监测;利用飞机或直升机沿航线巡航观察;利用无人机深入峡谷、陡坡等复杂地形低空巡查;同时,在瞭望塔及林区制高点实现24小时视频监控。地面端则由护林员在瞭望台定点观测,也会按规划路线巡逻排查隐患。上述多元化的监测手段,与气象部门每日发布的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相结合,确保火情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确认并做出快速响应。

2.火源管理:
目前超90%的森林火灾都是由人为火源引起的,因此火源管理也是森林火灾预防工作中的关键。通过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多途径滚动播放警示片与公益广告,推广鲜花祭祀、秸秆还田等文明新风。与此同时,严格执行“十不准”禁令,严禁携带火种进山、野外取暖、林区吸烟或野炊烧烤;全面禁止烧纸祭祀、燃放烟花爆竹、炼山烧荒等行为;严控车窗抛扔烟头、狩猎放火;监护人严格落实特殊人群及未成年人的玩火监管;禁止老弱病残参与火灾扑救,坚守“生命至上”原则。

3.可燃物调控与管理:

通过科学调控减少林区可燃物的积累,让森林“烧不起来、烧不大”。在低火险时段,由专业人员依规实施计划烧除,清除林下枯枝落叶;机械清除林缘、居民点周围的枯倒木、过密的灌木杂草等。此外,通过栽植防火树种让森林自身具备难燃性,从源头降低火险,构建生态屏障,更具长远效益。
4.基础保障与专业队伍:
建设并维护林区防火道路,确保消防车辆和人员能快速抵达火场;确保林区的每个角落通讯畅通,覆盖巡护、瞭望、指挥、扑救等各个环节。此外,建设专业的森林消防队伍,配备必要的装备,常态化培训和演练。
总体而言,面对气候变暖背景下持续加剧的森林火灾风险,必须坚守"防救结合、系统治理"原则:技术上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火情全域感知;管理上严控人为火源与可燃物载量,消除火灾隐患;保障上夯实基础设施与专业队伍战斗力,筑牢应急根基。唯有系统性整合"人防+技防+物防"三维防线,才能让绿水青山常在,金山银山永续。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本文作者:孙龙 东北林业大学 教授(二级)
创作团队:中国林学会·自然引力·科学内容工作室
审核专家:胡同欣 副教授 东北林业大学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联合出品:中国林学会
支持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