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百米风电叶轮在海面转动发电,水下网箱里的大黄鱼自在游弋,人工鱼礁上贝类成群栖息—— 这不是想象中的场景,而是“风渔融合” 模式的日常写照。作为海洋资源集约开发的创新路径,它通过“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生态共生” 的设计,让海上风电与渔业养殖共享海域空间,既破解了传统用海“一地一用”的局限,更实现了“绿色能源”与“蓝色粮仓”的双赢。我国东南沿海与黄渤海区域的实践,已让这一模式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

全球首座漂浮式风渔融合平台“国能共享号”,在福建莆田南日岛海域给出了“共结构融合” 的标杆答案。这座总重量达4900吨的半潜式平台,以三角形钢铁底座浮于海面,边角矗立风机,中间嵌入1万立方米的六边形养殖网箱,相当于5个标准游泳池的养殖水体。平台通过9条锚链与海底吸力锚固定,能抵御台风等极端天气,立柱的斜面设计更可防止海浪冲上甲板。最巧妙的是能源自给体系:风机日均发电9.6万千瓦时,既能满足4.2万人的日用电需求,又能为水下巡检机器人、自动投饵机供电,技术人员在中控室即可远程操控,每月仅需上平台巡检一次。2024年投放的1万尾大黄鱼,一个养殖周期预计能带来百万元收入。


在山东烟台海域,另一类“共场域融合”模式同样成效显著。中广核的融合试验项目中,38台8兆瓦风机组成发电矩阵,风机行间与外围海域则划分出网箱养殖区、人工鱼礁区和筏式养殖区。工作人员在风机基础外围50米布设人工鱼礁,既稳固海沙保护桩基,又为海参、鲅鱼等提供栖息场所;网箱里养殖的黑鱼、海参在2024年创造了超1亿元产值,其中海参产量达75万斤,产值近9000万元。这种“风电护渔、渔养生态”的布局,在山东昌邑的三峡风电项目中更为典型——通过投放产卵礁、集鱼礁,让风电场化身鱼类繁殖的“人工家园”,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

风渔融合的成功,离不开多学科技术的跨界突破。“国能共享号”在设计阶段就整合了能源电力、海洋工程、渔业养殖等14个专业力量,攻克漂浮式基础设计、动态海缆适配等10多项关键技术,开发专属控制算法保障平台稳定。在智能化运维方面,水下巡检机器人可自动排查网衣破损并完成清洁,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控水温、盐度等参数;山东项目则通过预留供电接口,让海洋牧场随风电建设同步接入能源,灵活扩展养殖规模。这些创新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更让“一海两用”从概念落地为可复制的实践。


从福建的漂浮平台到山东的生态牧场,风渔融合正重构海洋开发的逻辑。它以集约用海为核心,用技术创新架起能源与渔业的桥梁,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充盈了“金山银山”。这种“向海而兴”的智慧,为全球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珍贵的中国方案。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社、人民网、中国能源报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