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柏:从珍稀濒危走向平凡普通

我们知道,植物的进化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大约30亿年前开始,经历了菌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和大规模植物群体的形成,最终成为了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生物群落,也孕育了更多的生命和人类文明。

崖柏,是距今1亿五千万年前裸子植物最为兴盛时期的孑遗物种,跟崖柏同时期的物种,绝大部分都变成了化石或者煤炭。而崖柏,它历经了地球上亿年的环境变迁,躲过了火山爆发、外星撞击、冰川侵袭、地质变化等大的物种灭绝时期而遗存下来,它具有抗御逆境、顺应自然的强大的生存能力,蕴含着无可替代的基因资源,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个宝贵财富。

崖柏首次被发现,源于 1892 年法国传教士法吉斯在原四川省城口县南部的采集与命名。遗憾的是,从那之后整整一百年,崖柏都未再被发现活体记录,以至于 1998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中国已灭绝的三种植物之一。1999 年,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刘正宇带队在大巴山南坡雪宝山山脉的悬崖上,重新发现了崖柏野生居群,当时,“崖柏没有灭绝”的发现在国际植物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截至目前,已经发现的崖柏的野生种群不到一万株,仅仅分布在雪宝山山脉一条长15公里、宽不足1公里的狭窄区域,所处的生长环境极为恶劣,且树龄老化、林龄结构失衡,自然结实繁殖能力低下。整体居群处于退化状态,自然更新面临极大困难,濒危程度不断上升。

为保护崖柏这一珍贵物种,从2000年开始,我们专门建立了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崖柏的野生种群和栖息地以及周边的大量动植物资源得到了较为完善的保护。

但保护是被动的,只是一个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要采取一切的可能,实现对崖柏的拯救,让这一特殊的物种不但能恢复它自身的活力,还要让它在上亿年积淀下来的生存智慧服务于自然和我们人类。

“让珍稀濒危变得平凡普通”,为了这11个字的目标,我们团队的两代人奋斗了整整25年!在这25年里,攀悬崖、走绝壁,风餐露宿是平常、蛇虫相扰也是平常,没人计较“白加黑”,也没人在乎“五加二”,在野外调查中经历了太多的危险,在繁育试验中经历了太多的失败。通过时间的积累,通过汗水的浇灌,终于,我们也引来了成功的喜悦。如今,崖柏的野生种群得到了绝对的保护,科研监测活动有序开展,野生种群数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野外自然结实能力也在小范围内逐步恢复,大规模人工扩繁及原生地野外回归成果丰硕。

截至目前,我们已累计人工繁育崖柏幼苗 300 万余株,回归野外 75 万余株,回归面积超 4500 亩。人工野外回归种群已经开始结种并萌生幼苗,为崖柏的种群延续和恢复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崖柏可持续规模化繁育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保护区科研团队积极探索创新,致力于崖柏在规模化生态治理与修复中的推广应用,在崖柏香用、药用、高端用材等产业化利用方面也成果斐然。目前,我们在全国17个省市建立了46个适应性栽培试验基地,以期通过选育和驯化等措施,使崖柏成为我国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治理和修复的优选树种。

同时,我们还在崖柏群落和种群生态学、保护遗传学、生殖生物学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工作,陆续发表科研论文 40 余篇,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为我国同类型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拯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崖柏,这一从恐龙时代走来的“植物活化石”,虽历经亿万年的磨难,但在科研人员和保护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不仅脱离了濒危的困境,正在从濒危珍稀走向平凡普通,以它顽强的生命力服务于我们“绿水青山”的伟大事业。

这一古老的生命也为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续写着新的篇章。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本文作者:杨泉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 主任

创作团队:中国林学会·自然引力·科学内容工作室

审核专家:张军 研究员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联合出品:中国林学会

支持单位: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