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秧歌、跑马拉松、参加运动会……这段时间,人形机器人很忙。
当前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技术进入爆发期,亚太地区凭借完整产业链、庞大应用场景及政策支持,成为全球创新核心阵地。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有通用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具身智能列为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这种技术能让机器人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互动实现自主学习,通俗说就是“让AI长出手脚,靠自己‘思考着干活’”。与单纯的聊天机器人不同,它能整合视觉、触觉等多源信息,从执行程序升级为自主决策,目前正加速从实验室走进产业与生活。
当前,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已走进生产和生活,最受关注也最为火爆的当数人形机器人。
在工业场景,具身智能已展现硬核实力。中国联通的格物平台可统一管控百种机器人,在试剂盒生产线上,六轴机械臂360度质检、人形机器人分拣、AGV 运输、四足机器人巡检无缝衔接,解决了人工成本高、流程改造难的痛点。广州里工实业的人形机器人“里掂D1”,能在航空航天制造中完成毫米级精密操作,让自动化效率提升35%,不良品率下降66%。这类技术已覆盖广东24.3%的汽车企业、18.4%的电子信息企业。
具身智能正加速渗透民生领域。工信部与民政部已联合开展智能养老机器人试点,成果将通过全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推广,未来家庭可能出现能自主照顾老人、处理家务的服务机器人。从产业数据看,2025年前7个月我国具身智能融资超271亿元,北京、上海等城市正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技术成本将随规模化应用持续下降。

它不是单一机器人,而是“平台+多设备”的协同生态——就像联通格物平台管控万机的模式,家里的清洁机器人、养老陪护设备可能由同一智能系统调度。随着核心算法、精密传感器等技术突破,未来的AI伙伴将更懂环境、更会协作,成为工业生产的“柔性帮手”与家庭生活的“智能管家”。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网、新浪科技、光明网、澎湃新闻、央视网、今日头条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